prompt

请问能不能根据以下sample quiz和考试说明 ,为即将进行的实验给出10个类似sample quiz的考试问题?

Quiz说明

好的,当然可以。根据教授在咨询会上的详细说明,以下是关于随堂测验 (Quiz) 的所有细节要点,我会尽可能详细地复述:

1. 测验时间与地点 (When & Where)

2. 测验目的与理念 (Purpose & Philosophy)

3. 测验内容与题型 (Content & Question Style)

4. 如何准备 (How to Prepare)

5. 评分占比 (Grading)

总结一下,对于Quiz,学生最需要记住的是:它是一个**“开卷”性质的准备度检查**(虽然不是真的开卷,但考察的是你是否预习),而非高难度的闭卷考试。只要在每个“绿色日”前,花时间仔细阅读教授指定的材料,并参考CourseWorks上的样板题,就能轻松应对并拿到这10%的分数。

模拟Quiz

好的,完全没有问题。根据您提供的sample quiz风格、详细的考试说明以及即将进行的实验讲义,我为您设计了10个旨在考察预习理解程度的随堂测验问题。

这些问题的设计严格遵循了教授的理念:不考察死记硬背,而是检验学生是否认真阅读并理解了实验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Q0

关于电导率 (conductivity) 实验, 什么是电导率 (conductivity)?什么是活度 (Activity)?

电导率Conductivity κ\kappa

=溶液中每单位体积V中移动离子数量#ions

  1. 什么是电导率 (Conductivity)?

电导率,通常用符号 κ\kappa (kappa) 表示,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

  1. 离子的浓度: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载流子(离子)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2. 离子的电荷:离子携带的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3. 离子的迁移率:离子在电场中移动的速度越快,导电能力越强。
  4. 两者如何关联?

电导率直接依赖于离子的有效行为。前面提到的“离子氛”不仅降低了离子的化学“活跃度”(即活度),同时也会在物理上阻碍离子的移动。当一个正离子在外加电场下向负极移动时,它周围带负电的“离子氛”会拖慢它的速度。

活度Activity a

问题1: “什么是活度 (activity)?”

回答:

活度活度 (activity)是离子的有效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它通过活度系数修正corrected for了真实溶液中由于离子间相互作用interionic interactions而产生的非理想性non-ideality****。它的表达式是 a=γca = \gamma \cdot c

where a is the activity, γ is the activity coefficient , and c is the molar concentration.

因此,随着浓度的增加:

理论上,精确的电导率模型(如Debye-Hückel-Onsager理论)必须考虑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作用正是通过活度的概念来量化的。

问题2: “你将如何在这个特定的实验中测定活度?”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答案就在您提供的实验讲义中:

“通常,CMC足够低,因此离子活度系数可以安全地近似为1。” ("Usually, the CMC is low enough that the ionic activity coefficients can be safely approximated as 1.")

回答: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不直接测定活度。因为SDS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 非常低,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的近似,即认为溶液的行为接近理想状态。因此,我们假设活度系数 γ1\gamma \approx 1,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摩尔浓度 (cc) 来代替活度 (aa) 进行所有的热力学计算。这是本实验的一个重要简化前提。

这个回答完美地展示了您不仅理解了活度的理论概念,而且还能将其与具体实验操作和假设联系起来,这正是教授希望考察的。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正好触及了您考试说明中教授举例的核心:“什么是活度?” 以及 “你将如何在这个特定的实验中测定活度?”。

首先,我需要澄清一个关键点:“电导率的活度”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活度 (Activity)电导率 (Conductivity) 是两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物理化学概念。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什么是活度 (Activity)?

活度,通常用符号 aa 表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有效浓度”。

在非常稀的理想溶液中,我们可以认为溶质的离子或分子之间相隔很远,互不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行为就和它们的实际浓度cc,比如 mol/L)所描述的一样。此时,活度约等于浓度 (aca \approx c)。

然而,当溶液浓度升高时,带电的离子charged ions.之间会产生静电吸引和排斥力Electrostatic attractions and repulsions。每个离子周围会形成一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氛”(ionic atmosphere)。这个“离子氛”会束缚住中心的离子,使得它在参与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如导电)时不再像完全自由时那样“活跃”。

因此,活度就是对这种非理想性的修正。它通过活度系数 (γ\gamma,gamma) 将实际浓度 (cc) 与有效浓度活度 aa)联系起来:

a=γca = \gamma \cdot c

简而言之,活度是离子在真实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的浓度。

好的,我将根据您提供的实验内容,详细地回答每一个实验问题。


Q1: In this experiment, how will you determine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of SDS from your experimental data?

(在本次实验中,你将如何从你的实验数据中确定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

回答: 根据实验内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步骤如下:

  1. 数据采集:在多个固定温度下,测量一系列不同浓度的SDS水溶液的电导率(κ\kappa)。
  2. 绘制图表:将每个温度下的电导率(κ\kappa)作为Y轴,SDS的总浓度(CTC_T)作为X轴,绘制 κ\kappa vs. CTC_T 的关系图。
  3. 识别线性区域:从图表(如图1所示)中可以观察到,数据点会形成两个斜率明显不同的线性区域。一个在低浓度区,另一个在高浓度区。
  4. 线性拟合:对这两个线性区域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两条直线方程。
  5. 确定交点:计算这两条直线的交点。该交点的横坐标(浓度值)即为该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实验讲义中将此方法称为“威廉姆斯方法 (Williams method)”。

Q2: What physical change occurs in the SDS solution when its concentration exceeds the CMC? Briefly describe the driving principle behind this change.

(当SDS溶液的浓度超过CMC时,溶液中发生了什么物理变化?请简要描述这一变化背后的驱动原理。)

回答:

  1. 物理变化:当SDS溶液的浓度超过CMC时,原本以单个分子(单体)形式自由分散在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发地聚集,形成自组织的胶束(micelles)结构
  2. 驱动原理:这一变化的驱动原理源于SDS分子的两亲性(amphiphilic),即它同时拥有一个疏水“尾部”和一个极性“头部”。
    • 在水溶液中,疏水的烷基链尾部会破坏水分子间的氢键网络,导致水分子在尾部周围形成高度有序的“笼状”结构,这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不利于体系稳定)。
    • 当形成胶束时,疏水尾部聚集在胶束内部,与水隔离,而亲水的极性头部则暴露在外部,与水分子接触。
    • 这个过程将原本束缚在疏水尾部周围的高度有序的水分子释放出来,变为无序的自由水分子,导致整个系统的熵(entropy)大幅增加。这个巨大的正熵变(ΔS>0\Delta S > 0)是克服分子聚集本身熵减效应的主要驱动力,使得胶束化过程在热力学上是自发的。

Q3: Explain why the plot of conductivity (κ\kappa) versus total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CTC_T) is expected to show a distinct change in slope. What does the slope represent below and above the CMC?

(请解释为什么电导率(κ\kappa)对总表面活性剂浓度(CTC_T)的图谱预计会显示出明显的斜率变化。这个斜率在CMC之上和之下分别代表了什么?)

回答: 电导率图谱显示出明显的斜率变化,是因为在CMC前后,溶液中主要的载流子(charge carriers)的种类和有效迁移率发生了根本改变。


Q4: This experiment requires measurements to be taken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What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doing this? Which thermodynamic quantities cannot be calculated without temperature-dependent data?

(本次实验要求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测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随温度变化的数据,哪些热力学量将无法计算?)

回答:

  1. 主要目的: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关键参数CMC和胶束电离度(α\alpha)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2. 无法计算的热力学量:如果没有这些随温度变化的数据,就无法计算它们的温度导数,即 (lnCMCT)(\frac{\partial \ln \mathrm{CMC}}{\partial T})(αT)(\frac{\partial \alpha}{\partial T})。根据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及其推论,以下两个关键的热力学量将无法被计算:
    • 摩尔标准胶束化焓 (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其计算公式(式5)直接依赖于CMC和α\alpha对温度的导数。
    • 摩尔标准胶束化熵 (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S}^{\circ}):其计算公式(式6)依赖于Δmic Gˉ\Delta_{\text {mic }} \bar{G}^{\circ}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由于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无法确定,因此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S}^{\circ}也无法计算。

Q5: The paper mentions that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entropy of micellization (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S}^{\circ}) is positive, which seems counterintuitive as molecules are forming ordered structures. What is the explanation provided in the text for this phenomenon?

(讲义中提到,在室温下,胶束化熵(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S}^{\circ})是正值,这似乎与分子形成有序结构相悖。文章中对这一现象提供了什么解释?)

回答: 实验讲义在“讨论 (Discussion)”部分解释了这个表面上的悖论:

虽然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从分散的单体状态聚集成有序的胶束结构,确实会导致这部分体系的熵减少。但是,这个负的熵变被一个更大的正熵变所抵消并超越。这个正熵变来源于溶剂(水)分子的结构变化

具体来说:


Q6: What is the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 and what fundamental equilibrium does it assume for the micellization process?

(什么是“闭合缔合模型”,它为胶束化过程假设了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平衡?)

回答:

  1. “闭合缔合模型”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这是一个用于分析实验数据的简化模型。该模型的核心假设是:在溶液中,自由的表面活性剂单体与单一尺寸(单分散)的胶束处于一个化学平衡状态。每个胶束都由一个固定的、明确数量(nn)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组成。

  2. 基本平衡:该模型假设了以下的基本化学平衡:

    n S+(nm)Na+Kmic (SnNanm)mn \mathrm{~S}^{-}+(n-m) \mathrm{Na}^{+} \stackrel{K_{\text {mic }}}{\rightleftharpoons}\left(\mathrm{S}_{n} \mathrm{Na}_{n-m}\right)^{m-}

    其中,S\mathrm{S}^-是表面活性剂阴离子,Na+\mathrm{Na}^+是反离子,(SnNanm)m(\mathrm{S}_{n} \mathrm{Na}_{n-m})^{m-}代表带有净电荷 m-m 的胶束。这个平衡描述了单体离子和反离子结合形成胶束的可逆过程。


Q7: Besides the CMC, what other key parameter must be determined from the conductivity data to calculate th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like Δmic Gˉ\Delta_{\text {mic }} \bar{G}^{\circ} and 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 (Hint: See equations 4 and 5)

(除了CMC之外,为了计算像Δmic Gˉ\Delta_{\text {mic }} \bar{G}^{\circ}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这样的热力学性质,还必须从电导率数据中确定哪个关键参数?(提示:请参考方程4和5))

回答: 除了CMC之外,另一个必须从电导率数据中确定的关键参数是胶束电离度 (degree of micelle ionization),用符号 α\alpha 表示。


Q8: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in the paper, is the micellization of SDS considered an entropy-driven or an enthalpy-driven process at low temperatures? Does this change 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根据论文中的讨论,在低温下,SDS的胶束化过程被认为是熵驱动还是焓驱动的?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一点会发生变化吗?)

回答: 是的,这一点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1. 在低温下:根据“讨论”部分的最后一段,SDS的胶束化过程被认为是**熵驱动(entropy-driven)**的。从表1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在低温区(如284 K),ΔmicHˉ\Delta_{\text{mic}}\bar{H}^{\circ} 接近于零或为小的负值,而 TΔmicSˉT\Delta_{\text{mic}}\bar{S}^{\circ} 是一个大的正值,是驱动过程自发进行(ΔG<0\Delta G < 0)的主要贡献项。
  2. 随着温度升高:这个驱动力会发生变化。随着温度升高,胶束化过程逐渐转变为**焓驱动(enthalpy-driven)**的。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温度升高,ΔmicHˉ\Delta_{\text{mic}}\bar{H}^{\circ} 变为越来越大的负值(更有利),而 ΔmicSˉ\Delta_{\text{mic}}\bar{S}^{\circ} 则逐渐减小(越来越不利)。在高温区,负的焓变成为过程自发的主要驱动力。

Q9: What does it mean for a molecule like SDS to be "amphiphilic"? Explain how this molecular structure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micelles in an aqueous solution.

(像SDS这样的分子具有“两亲性”意味着什么?请解释这种分子结构是如何导致其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的。)

回答:

  1. “两亲性”(Amphiphilic)的含义:根据引言部分的描述,一个分子具有“两亲性”意味着它同时包含一个疏水(hydrophobic)的“尾部”和一个极性(polar)的“头部”。对于SDS,疏水尾部是十二烷基长链,极性头部是硫酸根离子(SO4-\mathrm{SO_4^-})。

  2. 如何导致胶束形成:这种双重性质的分子结构在水溶液中会导致自发的聚集行为,以达到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状态:

    • 疏水尾部:厌恶与水接触,倾向于避开水环境。
    • 亲水头部:喜欢与水分子通过离子-偶极作用相互作用。
    • 为了同时满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需求,当浓度足够高时(超过CMC),SDS分子会自发地排列成球状(或其他形状)的胶束。在这种结构中,所有疏水尾部都朝向胶束的内核,彼此聚集在一起,从而与水完全隔离。而所有亲水的头部都暴露在胶束的外表面,直接与周围的水分子接触。这样就完美地解决了分子内部的“两亲”矛盾,是这种分子结构在水溶液中导致胶束形成的根本原因。

Q10: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egree of micelle ionization (α\alpha) requires the value of the aggregation number, nn. Will you be measuring nn directly in this experiment? If not, how is its value obtained for your calculations?

(胶束电离度(α\alpha)的计算需要聚集数 nn 的值。在本次实验中,你是否会直接测量 nn?如果不会,你将如何获得用于计算的 nn 值?)

回答: 不,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不直接测量聚集数 nn

根据实验讲义第4节的描述,为了从方程(12)中计算 α\alpha,需要 nn 的值。这些值是通过引用文献中已有的实验数据获得的。讲义中明确提到:“Zana及其同事报告的实验数据通过内插和外推法获得了 nn 值”,并列出了一系列不同温度下对应的 nn 值(例如,T=298 KT=298 \mathrm{~K} 时,n=62n=62)。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将直接使用这些文献中提供的、随温度变化的 nn 值。


Q11: What experimental technique will be used in this lab to determine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of SDS, and what is the expected shape of the data plot you will generate?

(在本实验中,你将使用什么实验技术来测定SDS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你将生成的数据图的预期形状是怎样的?)

回答:

  1. 实验技术:本实验将使用**电导法(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 Conductometry)**来测定SDS的CMC。
  2. 预期图形形状:我们将绘制**电导率(κ\kappa)对SDS总浓度(CTC_T)**的图。该图的预期形状是:由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段组成,在CMC处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拐点)
    • 在CMC之前(低浓度区),电导率随浓度增加而快速线性上升,斜率较大。
    • 在CMC之后(高浓度区),电导率随浓度增加仍然呈线性上升,但斜率明显减小。

Q12: The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al data. What is the fundamental equilibrium that this model assumes?

(闭合缔合模型被用来分析实验数据。该模型假设了什么样的基本平衡?)

回答: 闭合缔合模型假设了一个自由的表面活性剂单体与单分散(monodisperse)胶束之间的化学平衡。这个基本平衡的化学方程式在讲义中被表述为:

n S+(nm)Na+Kmic (SnNanm)mn \mathrm{~S}^{-}+(n-m) \mathrm{Na}^{+} \stackrel{K_{\text {mic }}}{\rightleftharpoons}\left(\mathrm{S}_{n} \mathrm{Na}_{n-m}\right)^{m-}

这个平衡描述了 nn 个表面活性剂阴离子(S\mathrm{S}^-)和 (nm)(n-m) 个反离子(Na+\mathrm{Na}^+)聚集成一个带有净电荷 m-m 的胶束的可逆过程。


Q13: Explain why the entropy of micellization (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S}^{\circ}) is positive at room temperature, even though the formation of micelles seems to be an ordering process for the surfactant molecules.

(请解释为什么在室温下,胶束化熵(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S}^{\circ})是正值,尽管对于表面活性剂分子来说,胶束的形成似乎是一个有序化的过程?)

回答: 根据讲义中的解释,尽管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的聚集是一个熵减(变得更有序)的过程,但总熵变为正值,是因为溶剂(水)的熵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个现象可以这样解释:

  1. 表面活性剂的熵变:从自由单体变为有序胶束,这部分的熵是负的
  2. 水的熵变:在胶束形成前,每个SDS单体的疏水尾部迫使周围的水分子形成高度有序的“笼状”结构。当胶束形成后,这些疏水尾部被包裹在内部,从而将大量有序的水分子释放为自由的、无序的水分子。这部分水的熵变是大的正值
  3. 总熵变:水的正熵变远远超过了表面活性剂的负熵变,因此,整个胶束化过程的总熵变(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S}^{\circ})在室温下是正的。这通常被称为“疏水效应”。

Q14: To calculate the standard molar enthalpy of micellization (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 using equation (5), you need to know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wo key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your measurements. What are these two parameters?

(为了使用公式(5)计算摩尔标准胶束化焓(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你需要知道从实验测量中得到的哪两个关键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回答: 根据公式(5):

ΔmicHˉRT2[(2α)(lnCMCT)(αT)lnCMC]\Delta_{\mathrm{mic}} \bar{H}^{\circ} \approx-R T^{2}\left[(2-\alpha)\left(\frac{\partial \ln \mathrm{CMC}}{\partial T}\right)-\left(\frac{\partial \alpha}{\partial T}\right) \ln \mathrm{CMC}\right]

为了计算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我们需要知道以下两个关键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即它们的温度导数):

  1. 临界胶束浓度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具体需要它的自然对数对温度的导数:(lnCMCT)\left(\frac{\partial \ln \mathrm{CMC}}{\partial T}\right)
  2. 胶束电离度 (Degree of micelle ionization, α\alpha),具体需要它对温度的导数:(αT)\left(\frac{\partial \alpha}{\partial T}\right)

Q15: In your plot of conductivity (κ\kappa) versus SDS concentration (CTC_T), you will observe two distinct linear regions. Why is the slope of the line above the CMC expected to be smaller than the slope below the CMC?

(在你绘制的电导率 (κ\kappa) 对 SDS 浓度 (CTC_T) 的图中,你会观察到两个明显的线性区域。为什么临界胶束浓度 (CMC) 以上区域的直线斜率预期会小于 CMC 以下区域的直线斜率?)

回答: CMC以上区域的斜率预期更小,主要是因为新增的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是效率远低于自由离子的载流子。具体原因如下:

  1. 低迁移率:胶束是由数十个SDS分子组成的巨大聚集体,其体积和质量远大于单个离子。因此,在电场作用下,胶束的移动速度(迁移率)非常缓慢。
  2. 反离子束缚:胶束表面带有负电荷,会吸引并束缚一部分反离子(Na+\mathrm{Na}^+)。这些被束缚的反离子无法自由移动,不能对电导率做出贡献。胶束的电离度 α\alpha 通常远小于1(实验中约为0.2-0.3),意味着大部分反离子被“中和”了。

相比之下,在CMC以下,每增加一个SDS分子都会产生两个高迁移率的自由离子(S\mathrm{S}^-Na+\mathrm{Na}^+)。因此,CMC以上,单位浓度的SDS对电导率的贡献大大减小,导致图的斜率显著降低。


Q16: What is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degree of micelle ionization, denoted by the symbol α\alpha?

(用符号 α\alpha 表示的胶束电离度,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回答: 根据实验讲义第3节的定义,胶束电离度 α\alpha 的物理意义是胶束所带的净电荷(mm)与构成该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总数(nn)的比值,即 α=m/n\alpha = m/n

它量化了胶束表面反离子(counterions)的解离程度。换句话说,α\alpha 表示的是一个胶束中,平均每个表面活性剂单体所贡献的有效电荷分数。例如,如果 α=0.2\alpha = 0.2,则意味着虽然胶束由带-1电荷的阴离子组成,但由于反离子的紧密结合,其表面的有效电荷密度相当于只有20%的单体是电离的。


Q17: Once you have determined the CMC and the degree of micelle ionization (α\alpha) at a given temperature TT, which equation will you use to calculate the standard molar Gibbs free energy of micellization (Δmic Gˉ\Delta_{\text {mic }} \bar{G}^{\circ})?

(当你在一个给定温度 TT 下确定了 CMC 和 胶束电离度 (α\alpha) 后,你将使用哪个公式来计算摩尔标准胶束化自由能(Δmic Gˉ\Delta_{\text {mic }} \bar{G}^{\circ})?)

回答: 根据实验讲义的“热力学计算”部分,我们将使用公式(4) 来计算摩尔标准吉布斯自由能:

ΔmicGˉRT(2α)lnCMC\Delta_{\mathrm{mic}} \bar{G}^{\circ} \approx R T(2-\alpha) \ln \mathrm{CMC}

其中 RR 是理想气体常数,TT 是绝对温度,α\alpha 是胶束电离度,CMC 是临界胶束浓度。


Q18: The paper mentions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called "enthalpy-entropy compensation". Based on the provided text, what does this phenomenon describe for the micellization of SDS?

(实验讲义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称为“补偿现象”(enthalpy-entropy compensation)。根据所提供的文本,这个现象对于SDS的胶束化过程描述了什么?)

回答: 根据实验讲义“讨论”部分的描述,“焓熵补偿现象”对于SDS的胶束化过程指的是: 胶束化焓(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和胶束化熵(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S}^{\circ})随温度显示出很大的线性变化,但这些大的变化会相互抵消(compensate each other)

其结果是,尽管 ΔH\Delta HTΔST\Delta S 两项都随温度剧烈变化,但它们的差值,即吉布斯自由能(Δmic Gˉ=Δmic HˉT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G}^{\circ} = \Delta_{\text {mic }} \bar{H}^{\circ} - T\Delta_{\text {mic }} \bar{S}^{\circ}),在整个研究的温度范围内几乎保持为一个相对恒定的负值。这解释了为什么胶束化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都是一个自发过程。


Q19: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section, how does the driving force for SDS micellization change from low temperatures to high temperatures? (i.e., is it primarily enthalpy-driven or entropy-driven?)

(根据讲义的讨论部分,SDS 胶束化的驱动力是如何随着温度从低到高变化的?(即,它主要是焓驱动的还是熵驱动的?))

回答: 根据讲义讨论部分的最后一段,SDS胶束化的驱动力随温度变化如下:


Q20: What is the main safety precaution you must take when preparing the SDS solutions for this experiment?

(在为本实验制备SDS溶液时,你必须采取的主要安全预防措施是什么?)

回答: 根据实验讲义第6节“危险性(Hazards)”的描述,在制备SDS固体制剂溶液时必须采取的主要安全预防措施是要特别小心,因为它可能引起呼吸道和皮肤过敏反应。这意味着操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并可能需要在通风橱中操作,以避免吸入粉末或让粉末接触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