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文件内容的忠实保留准确原格式的中文翻译,并已对名词进行加粗:

核磁共振波谱学

核磁共振NMR波谱学无疑是最重要波谱技术,尤其对有机化学家生物化学家而言。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化学实验室没有至少一台核磁共振谱仪。你可能已经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学核磁共振在确定有机分子结构中的应用。在本中,我们将使用前几发展的量子力学原理,以相当定量的方式研究核磁共振波谱学核磁共振波谱学涉及原子核磁场自旋取向跃迁。因此,在本中,我们将研究原子核自旋磁场相互作用量子力学态,并学习如何在用电磁辐射辐照原子核时诱导这些态之间的跃迁。我们将专门聚焦于由氢原子质子跃迁引起的磁共振。首先,我们将讨论孤立原子核磁场中的性质,然后展示分子中的化学电子环境如何影响氢原子核质子)在外磁场中的能量。这部分讨论将引出简单的核磁共振谱,其中处于不同化学电子环境氢原子核核磁共振实验中产生特有的吸收频率。最后,我们将看到这些谱图高分辨率下如何被修饰,不仅提供有关给定原子核周围电子环境信息,还提供有关其相邻氢原子排布信息

14–1. 原子核具有内禀自旋角动量

我们在第 8-4 中了解到,电子具有内禀自旋角动量,其 $z$ 分量等于 $\pm\hbar/2$,或者说它的自旋是 1/2, $z$ 分量是 $\pm1/2$。我们定义了两个自旋函数,$\alpha(\sigma)$ 和 $\beta(\sigma)$,其中 $\sigma$ 是自旋变量,它们满足本征值方程

$$ \hat{S}^2 \alpha = \frac{1}{2}(\frac{1}{2}+1)\hbar^2\alpha \quad \hat{S}^2 \beta = \frac{1}{2}(\frac{1}{2}+1)\hbar^2\beta $$ $$ \hat{S}_z \alpha = \frac{\hbar}{2}\alpha \quad \hat{S}_z \beta = -\frac{\hbar}{2}\beta \tag{14.1} $$

我们将 $\alpha$ 与 $s_z = \hbar/2$ 相关联,将 $\beta$ 与 $s_z = -\hbar/2$ 相关联。我们用以下方程正式表达了 $\alpha$ 和 $\beta$ 的正交归一性

$$ \int \alpha^*(\sigma)\alpha(\sigma)d\sigma = \int \beta^*(\sigma)\beta(\sigma)d\sigma = 1 $$ $$ \int \alpha^*(\sigma)\beta(\sigma)d\sigma = \int \alpha(\sigma)\beta^*(\sigma)d\sigma = 0 \tag{14.2} $$

因为电子带电,内禀自旋赋予了电子磁偶极子性质。换句话说,由于其自旋电子磁场中表现得像一块磁铁原子核也具有内禀自旋角动量(我们用 $\hat{I}$ 表示)和相关的磁偶极子。与电子不同,原子核自旋不限于 1/2。常见的原子核 $^{12}\text{C}$ 和 $^{16}\text{O}$ 的自旋为 0,质子($^1\text{H}$)和 $^{19}\text{F}$ 的自旋为 1/2,氘核($^2\text{H}$)和 $^{14}\text{N}$ 的自旋为 1。 14.1 列出了一些在核磁共振波谱学中重要的原子核自旋和其它性质。因为几乎所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为简单起见,本我们将几乎完全聚焦于质子及其 1/2 的自旋质子核自旋本征值方程类似于电子方程 14.1,如下:

$$ \hat{I}^2 \alpha = \frac{1}{2}(\frac{1}{2}+1)\hbar^2\alpha \quad \hat{I}^2 \beta = \frac{1}{2}(\frac{1}{2}+1)\hbar^2\beta \tag{14.3a} $$ $$ \hat{I}_z \alpha = \frac{\hbar}{2}\alpha \quad \hat{I}_z \beta = -\frac{\hbar}{2}\beta \tag{14.3b} $$

14.1 一些在核磁共振实验中常用的原子核性质

原子核 自旋 g因子 磁矩 (单位核磁子) 旋磁比 $\gamma / 10^7 \text{ rad} \cdot \text{T}^{-1} \cdot \text{s}^{-1}$
$^1\text{H}$ 1/2 5.5854 2.7928 26.7522
$^2\text{H}$ 1 0.8574 0.8574 4.1066
$^{13}\text{C}$ 1/2 1.4042 0.7021 6.7283
$^{14}\text{N}$ 1 0.4036 0.4036 1.9338
$^{31}\text{P}$ 1/2 2.2610 1.1305 10.841

核自旋函数满足等同于方程 14.2 的正交归一性条件

14–2. 磁矩磁场相互作用

如上所述,带电粒子如果自旋不为零,就会表现得像磁偶极子,并因此与磁场相互作用。让我们更详细地探讨这个概念。回顾你在物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电荷沿闭合回路运动会产生磁偶极矩 $\vec{\mu}$( 14.1),其大小由下式给出

$$ \mu = iA \tag{14.4} $$

其中 $i$ 是电流安培,即库仑/),$A$ 是回路面积平方米)。注意磁偶极矩国际单位安培·$^2$ ($\text{A} \cdot \text{m}^2$)。如果为简单起见我们考虑一个圆形回路,那么

$$ i = \frac{qv}{2\pi r} \tag{14.5} $$

其中 $q$ 是电荷,$v$ 是速度,$r$ 是半径。将方程 14.5 和 $A = \pi r^2$ 代入方程 14.4 得

$$ \mu = \frac{qrv}{2} \tag{14.6} $$

更一般地,如果轨道不是圆形的,那么方程 14.6 变成(参见数学附录 C)

$$ \vec{\mu} = \frac{q(\vec{r} \times \vec{v})}{2} \tag{14.7} $$

14.1

(a) 撒在载流回路周围的铁屑显示了由电流回路产生的磁场空间分布。这个磁场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非常相似 (b)。

方程 14.7 表示 $\vec{\mu}$ 垂直于由 $\vec{r}$ 和 $\vec{v}$ 组成的平面运动平面)。问题 14–1 要求你证明方程 14.7 对于圆形轨道情况可以化简为方程 14.6。

我们可以利用 $\vec{L} = \vec{r} \times \vec{p}$ 以及 $\vec{p} = m\vec{v}$ 的事实,将 $\vec{\mu}$ 用角动量表示,这样方程 14.7 就变为

$$ \vec{\mu} = \frac{q}{2m} \vec{L} \tag{14.8} $$

方程 14.8 表示磁矩 $\vec{\mu}$ 与角动量 $\vec{L}$ 成正比

当然,原子核不是一个圆形载流回路,但方程 14.8 仍然可以应用于原子核,只需将经典角动量 $\vec{L}$ 替换为自旋角动量 $\vec{I}$,并写成

$$ \vec{\mu} = g_N \frac{q}{2m_N} \vec{I} = g_N \beta_N \vec{I} = \gamma \vec{I} \tag{14.9} $$

其中 $g_N$ 是 g 因子,$\beta_N$ 是核磁子 ($q/2m_N$),$m_N$ 是原子核质量,$\gamma = g_N \beta_N$ 是旋磁比 g 因子是一个无量纲常数,其数量级约为 1,并且对每个原子核是其特征值旋磁比也是每个原子核特征量。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检测特定类型原子核灵敏度取决于 $\gamma$ 的。$\gamma$ 的越大,越容易观测到该原子核 14.1 列出了一些 g 因子旋磁比

磁偶极子磁场中倾向于与磁场对齐,其势能由下式给出(参见问题 13-49)

$$ V = -\vec{\mu} \cdot \vec{B} \tag{14.10} $$

其中 $\vec{B}$ 是磁场强度 $\vec{B}$ 由方程定义

$$ \vec{F} = q(\vec{v} \times \vec{B}) \tag{14.11} $$

其中 $\vec{F}$ 是作用在以速度 $\vec{v}$ 在磁场 $\vec{B}$ 中运动的电荷 $q$ 上的磁场强度国际单位特斯拉(T)。从方程 14.11 中,我们看到 1 特斯拉等于 1 牛顿/安培· ($\text{N} \cdot \text{A}^{-1} \cdot \text{m}^{-1}$)。

14-1 证明 安培·$^2$ ($\text{A} \cdot \text{m}^2$) 等于 焦耳·特斯拉$^{-1}$ ($\text{J} \cdot \text{T}^{-1}$)。

方程 14.4 表明磁偶极矩单位是 $$ \mu \sim \text{A} \cdot \text{m}^2 $$ 方程 14.10 给出单位关系 $$ \text{J} \sim (\text{A} \cdot \text{m}^2) \cdot \text{T} $$ 其中 T 代表特斯拉,是磁场强度单位。因此,我们看到 $$ \text{A} \cdot \text{m}^2 = \text{J} \cdot \text{T}^{-1} $$ 或者说 $\mu$ 的单位可以是 A$\cdot$m$^2$ 或 J$\cdot$T$^{-1}$。

尽管特斯拉磁场强度国际单位,但在核磁共振中另一种单位高斯gauss)非常常用,我们将经常使用它。高斯(G)与特斯拉(T)之间的关系是 $1 \text{ G} = 10^{-4} \text{ T}$。 14.2 列出了一些磁场强度大约值,以了解自然界实验室中典型的数值

如果,像通常一样,我们将磁场取在 $z$ 方向方程 14.10 变为

$$ V = -\mu_z B_z \tag{14.12} $$

使用方程 14.9 表示 $\mu_z$,我们得到

$$ V = -\gamma B_z I_z \tag{14.13} $$

如果我们用其算符等价物 $\hat{I}_z$ 替换 $I_z$,那么方程 14.13 给出了描述原子核外磁场相互作用哈密顿算符。因此,我们将单个孤立原子核自旋哈密顿算符写为

$$ \hat{H} = -\gamma B_z \hat{I}_z \tag{14.14} $$

相应的原子核自旋薛定谔方程

$$ \hat{H}\psi = -\gamma B_z \hat{I}_z \psi = E\psi \tag{14.15} $$

在这种情况下,波函数自旋本征函数,因此 $\hat{I}_z \psi_{m_I} = \hbar m_I \psi_{m_I}$,其中像通常一样 $m_I = I, I-1, ..., -I$。因此,方程 14.15 给出

$$ E = -\hbar \gamma m_I B_z \tag{14.16} $$

我们可以使用方程 14.16 来计算质子磁场对齐和反向对齐时的能量差质子磁场对齐或反向对齐的能量方程 14.16 给出,其中 $m_I = +1/2$ 或 $m_I = -1/2$ 分别对应。因此,能量差由下式给出

$$ \Delta E = E(m_I = -1/2) - E(m_I = 1/2) = \hbar \gamma B_z \tag{14.17} $$

14.2 一些近似磁场强度单位特斯拉高斯

来源 $B/\text{T}$ $B/\text{G}$
脉冲星表面 $10^8$ $10^{12}$
实验室中达到的最大值
瞬态 $10^3$ $10^7$
稳态 30 300 000
超导磁体 15 150 000
电磁铁 2 20 000
小型条形磁铁 0.01 100
家用电线附近 $10^{-4}$ 1
地球表面 $5 \times 10^{-5}$ 0.5

注意,$\Delta E$ 与磁场强度呈线性关系 14.2 显示了自旋 1/2 原子核的 $\Delta E$ 作为 $B_z$ 的函数。如果一与外加磁场对齐的质子频率由 $\Delta E = \hbar \gamma B_z = h\nu = \hbar\omega$ 给出的电磁辐射辐照,该辐射将导致质子从低能($m_I = 1/2$)跃迁到高能($m_I = -1/2$)。对于 21 100 高斯(2.11 T)的磁场质子能量差

$$ \Delta E = (1.054 \times 10^{-34} \text{ J} \cdot \text{s} \cdot \text{rad}^{-1}) (26.7522 \times 10^7 \text{ rad} \cdot \text{T}^{-1} \cdot \text{s}^{-1})(2.11 \text{ T}) $$ $$ = 5.95 \times 10^{-26} \text{ J} $$

14.2

自旋 1/2 原子核磁场中的相对能量。在低能原子核磁场对齐($m_I = +1/2$),在高能态原子核磁场反向对齐($m_I = -1/2$)。能量差大小取决于磁场强度

14–3. 质子核磁共振谱仪工作频率在 60 MHz 至 750 MHz 之间

使用 $\Delta E = h\nu$ 的关系,这个结果对应于 90 MHz 的频率,这属于射频区域。通常,自旋 +1/2 原子核的一个对齐核自旋态跃迁到另一个相关的频率由下式给出

$$ \nu = \frac{\gamma B_z}{2\pi} \quad (\text{Hz}) \tag{14.18} $$

$$ \omega = \gamma B_z \quad (\text{rad} \cdot \text{s}^{-1}) \tag{14.19} $$

14–2 自由质子发生自旋跃迁频率为 60.0 MHz 时,需要施加多大的磁场强度

根据 14.1,对于 $^1\text{H}$,$\gamma = 26.7522 \times 10^7 \text{ rad} \cdot \text{T}^{-1} \cdot \text{s}^{-1}$,因此

$$ B_z = \frac{2\pi\nu}{\gamma} = \frac{(2\pi \text{ rad}) (60.0 \times 10^6 \text{ s}^{-1})}{26.7522 \times 10^7 \text{ rad} \cdot \text{T}^{-1} \cdot \text{s}^{-1}} $$ $$ = 1.41 \text{ T} = 14 100 \text{ G} $$

14.3 给出了(自由质子自旋跃迁频率 $\nu$ 作为磁场强度 $B_z$ 的函数

14.3

根据方程 14.18,引起(自由质子自旋跃迁频率磁场强度 $B_z$ 的变化关系。商业核磁共振谱仪工作频率有 60 MHz、90 MHz、250 MHz、270 MHz、300 MHz、500 MHz、600 MHz 和 750 MHz。

个自旋态到另一个自旋态,并且辐射样品吸收,如图 14.5 所示。

尽管核磁共振谱图可以通过固定频率改变磁场强度,或固定磁场强度改变频率来记录,但获得的谱图是无法区分的。标准做法是将核磁共振谱图赫兹(Hz)为单位进行校准,就像在恒定磁场强度下改变频率一样,并且惯例是将磁场强度从左到右增加来呈现谱图碘甲烷($\text{CH}_3\text{I}$)的核磁共振谱图如图 14.6 所示。谱图中强烈的信号反映了碘甲烷中三个等价氢原子核吸收。我们将在下一论这个和其它核磁共振谱图中顶部和底部的刻度,但请注意,顶部刻度单位是 Hz,底部刻度没有单位

14.5

质子与外加磁场对齐或反向对齐的能量差磁场强度增加而增加,如图 (a) 所示。当磁场强度使得能量差与辐照样品射频辐射能量(例如 90 MHz)匹配时,样品将吸收辐射并给出核磁共振谱图,如图 (b) 所示。吸收共振条件是 $\Delta E = \hbar\gamma B_z = h\nu$。

14.6

在 60 MHz 谱仪上获得的碘甲烷核磁共振谱图。在顶部横 130 Hz 和底部横 2.16 有一个强信号。此信号反映了碘甲烷中三个等价氢原子核吸收。横 0 小信号参考峰,暂时可以忽略。

14–4. 分子原子核所受磁场受到屏蔽

在第 14-3 中,我们展示了自旋 1/2 原子核(如质子)的两个自旋态磁场能量不同,并且一个态跃迁到另一个相关的频率方程 14.18 给出,$\nu = \gamma B_z / 2\pi$。根据这个方程分子中所有的氢原子核应该在同一频率吸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核磁共振波谱学就仅仅是一昂贵的存在检测技术而已。

方程 14.18 中的 $B_z$ 是原子核感受到的磁场。对于孤立或裸,这个磁场就是外部磁场。但在分子中的原子核电子包围,外加磁场会引起这些电子环形运动,这反过来在原子核处产生一个额外微弱磁场。对于大多数物质,这个由电子产生的磁场 $B_\text{elec}$ 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结果表明 $B_\text{elec}$ 的大小外加场正比,因此我们可以写成

$$ B_\text{elec} = -\sigma B_0 \tag{14.20} $$

其中 $B_0$ 是外加磁场(假设在 $z$ 方向),$\sigma$ 是一个(无量纲的)比例常数方程 14.20 中的负号表示 $B_\text{elec}$ 与 $B_0$ 方向相反。电子有效地屏蔽原子核免受 $B_0$ 的影响,因此 $\sigma$ 称为屏蔽常数有机化合物氢原子核的典型屏蔽常数值约为 $10^{-5}$。

14–4. 分子原子核所受磁场受到屏蔽

屏蔽常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其取决于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化学环境。因此,像甲酸甲酯($\text{HCOOCH}_3$)这样的分子中两组化学等价氢原子核会感受到不同局域场

任何原子核感受到的总磁场外加磁场 $B_0$ 和屏蔽场 $B_\text{elec} = -\sigma B_0$ 之,因此总磁场由 $B_z = (1-\sigma)B_0$ 给出。我们将这个表达式代入方程 14.18 或 14.19,可以看到原子核发生自旋跃迁时的频率(固定磁场强度时)或磁场强度(固定频率时)由下式给出

$$ B_z = \frac{2\pi\nu}{\gamma(1-\sigma)} = \frac{\omega}{\gamma(1-\sigma)} \tag{14.21} $$

方程 14.21 表明,发生核自旋跃迁磁场强度取决于 $\sigma$,而 $\sigma$ 又取决于原子核化学环境。因此,在碘甲烷中,其三个化学等价氢原子核核磁共振谱图 14.6)只有一个吸收峰,而在甲酸甲酯中,其氢原子核处于两种不同的化学电子环境中,有两个吸收峰 14.7)。

14.6 和 14.7 的谱图右侧,顶部和底部刻度为零的位置显示了一个相对较小。这个零位置是由于加入了少量四甲基硅烷 $\text{Si(CH}_3)_4$ (TMS) 作为内参或标准。使用四甲基硅烷是因为它有 12 个等价氢原子且相对非反应性。此外,大多数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吸收出现在比 TMS 更小的场强处,即相对于 TMS 向低downfield),因此

14.7

在 60 MHz 谱仪上获得的甲酸甲酯核磁共振谱图。横 0 小信号只是参考信号,暂时可以忽略。底部刻度 3.6 和 8.1 信号反映了甲酸甲酯中两组等价氢原子核注意,标记为 b 的三个氢原子核引起的信号面积大约是标记为 a 的单个氢原子核引起的信号面积三倍

TMS 的吸收将出现在谱图最右端。(请记住,核磁共振谱图惯例上以磁场强度从左到右增加的方式呈现。) 14.6 和 14.7 谱图中的顶部和底部刻度表示相对于此 TMS 标准吸收峰位置

14.6 和 14.7 的顶部刻度单位赫兹(Hz),从 0 Hz(右侧)到 500 Hz(左侧)。底部刻度是与顶部刻度相关的衍生刻度,定义如下。根据方程 14.21,氢原子核共振频率 $\nu_\text{H}$ 为

$$ \nu_\text{H} = \frac{\gamma B_0}{2\pi} (1-\sigma_\text{H}) \tag{14.22} $$

方程 14.22 表明共振频率谱仪产生的磁场强度正比。因此,不同的核磁共振谱仪对于相似化合物中相似的氢原子核,会记录相对于 TMS 的不同共振频率。例如,$\text{CH}_3\text{I}$ 中的氢原子核在 60-MHz 谱仪上吸收在 130 Hz,在 90-MHz 谱仪上吸收在 195 Hz ($130 \times 90/60 \text{ Hz}$),在 270-MHz 谱仪上吸收在 585 Hz ($130 \times 270/60 \text{ Hz}$)。

为了避免这种复杂性并能够比较不同谱仪获得的谱图,我们通过将测量到的共振频率(相对于 TMS)除以谱仪频率来进行标准化。这个过程得到一谱仪无关数值,称为化学位移($\delta_\text{H}$),定义为

$$ \delta_\text{H} = \frac{\text{核 H 相对于 TMS 的共振频率}}{\text{谱仪频率}} \times 10^6 $$ $$ = \frac{\nu_\text{H} - \nu_\text{TMS}}{\nu_\text{spectrometer}} \times 10^6 \tag{14.23} $$

14.6 中,我们发现 $\nu_\text{H} - \nu_\text{TMS} = 130 \text{ Hz}$,因此方程 14.23 给出 $\delta = 2.16 \text{ ppm}$,这显示在 14.6 的底部刻度上。因为方程 14.23 的分子以 Hz 为单位测量,分母以 MHz 为单位测量,所以方程 14.23 中的 $10^6$ 因子使得有机化合物氢原子核的 $\delta$ 单位 ppm)通常在 0 到 10 之间。

考虑两个不同的氢原子核,它们分别在频率 $\nu_1$ 和 $\nu_2$ 吸收。使用方程 14.22,我们可以写成

$$ \nu_1 = \frac{\gamma B_0}{2\pi}(1-\sigma_1) $$

$$ \nu_2 = \frac{\gamma B_0}{2\pi}(1-\sigma_2) $$

因此,

$$ \delta_1 - \delta_2 = \left(\frac{\nu_1 - \nu_2}{\nu_\text{spectrometer}}\right) \times 10^6 = \frac{\gamma B_0}{2\pi\nu_\text{spectrometer}}(\sigma_2 - \sigma_1) \times 10^6 \tag{14.24} $$

14–4. 分子原子核所受磁场受到屏蔽

认识到典型的 $\sigma$ 约为 $10^{-5}$,我们可以忽略方程 14.21 中与 1 相比的 $\sigma$,并在方程 14.24 中用 $\gamma B_0 / 2\pi$ 替换 $\nu_\text{spectrometer}$,得到

$$ \delta_1 - \delta_2 = (\sigma_2 - \sigma_1) \times 10^6 \tag{14.25} $$

注意化学位移刻度上两个吸收峰分离外加磁场无关

14–3 证明图 14.7 中的顶部和底部刻度对于标记为 $a$ 和 $b$ 的两个信号是一致的。估计标记为 $a$ 和 $b$ 的氢原子核化学位移差值。在 270-MHz 谱仪上,两个信号之间的分离是多少?

$a$ 信号出现在大约 480 Hz ,因此使用方程 14.23,我们得到

$$ \delta_a = \left(\frac{480 \text{ Hz}}{60 \text{ MHz}}\right) \times 10^6 = 8.0 \text{ ppm} $$

类似地,230 Hz 的 $b$ 信号对应于 $\delta_b = 3.8 \text{ ppm}$。两个信号之间的分离是 $\delta_a - \delta_b = 8.0 \text{ ppm} - 3.8 \text{ ppm} = 4.2 \text{ ppm}$,因此方程 14.25 给出

$$ \sigma_b - \sigma_a = 4.2 \times 10^{-6} $$

在 270-MHz 谱仪上,两个信号频率上的分离将是(方程 14.24)

$$ \nu_a - \nu_b = \nu_\text{spectrometer}(\delta_a - \delta_b) \times 10^{-6} $$ $$ = (270 \text{ MHz})(4.2 \text{ ppm}) \times 10^{-6} $$ $$ = 1130 \text{ Hz} $$

分离赫兹刻度上不同,但在化学位移刻度上保持不变。

14–4 证明

$$ \delta_\text{H} = (\sigma_\text{TMS} - \sigma_\text{H}) \times 10^6 $$

并解释这个结果

只需在方程 14.25 中令 $\delta_1 = \delta_\text{H}$,$\delta_2 = 0$,以及 $\sigma_2 - \sigma_1 = \sigma_\text{TMS} - \sigma_\text{H}$。这个结果表明给定质子化学位移随着屏蔽常数的增加而减小(只要 $\delta_\text{H}$ 保持正值)。

14–5. 化学位移取决于原子核化学环境

由于原子核屏蔽外加磁场分子中产生的增强电子电流所引起的,我们可以预期屏蔽程度原子核周围电子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正如方程 14.21 所示,屏蔽常数越大,产生共振所需的磁场强度越大。因此,根据 14.4,我们预期电子密度越大,化学位移越小,共振将发生在越高谱图向右侧)。 14.3 列出了有机分子中典型的氢原子化学位移。(注意,所有化学位移都是正的;这是使用 TMS 作为标准的另一个原因。) 14.3 显示,烷烃中的氢原子核在相对高吸收,或具有相对小的化学位移($\delta = 0.8$ 到 1.7)。烷烃中的氢原子受到周围电子相对良好屏蔽。如果在烷烃碳原子上取代一个吸电子基团,如在 $\text{CH}_3\text{Cl}$ 中,氢原子将受到较少屏蔽,$\sigma$ 将较小,氢原子核将在较低场强度或较高化学位移处吸收。这种低场位移随着吸电子基团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如下数据所示:

$$ \begin{array}{cccc} \text{CH}_4 & \text{CH}_3\text{Cl} & \text{CH}_2\text{Cl}_2 & \text{CHCl}_3 \ \delta = 0.23 & \delta = 3.05 & \delta = 5.33 & \delta = 7.26 \end{array} $$

14.3 不同化学电子环境下的氢原子核化学位移

化合物类型 质子类型 示例 $\delta$
四甲基硅烷 $(\text{CH}_3)_4\text{Si}$ 0
烷烃 RCH$_3$ $\text{CH}_3\text{CH}_2\text{CH}_3$ 0.8–1.0
烷烃 R$_2$CH$_2$ $(\text{CH}_3)_2\text{CH}_2$ 1.2–1.4
烷烃 R$_3$CH $(\text{CH}_3)_3\text{CH}$ 1.4–1.6
芳香族 ArH 6.0–8.5
芳香族 ArCH$_3$ 对二甲苯 2.2–2.5
氯代烷烃 RCH$_2$Cl $\text{CH}_3\text{CH}_2\text{Cl}$ 3.4–3.8
溴代烷烃 RCH$_2$Br $\text{CH}_3\text{CH}_2\text{Br}$ 3.3–3.6
碘代烷烃 RCH$_2$I $\text{CH}_3\text{CH}_2\text{I}$ 3.1–3.3
ROCH$_2$R $\text{CH}_3\text{OCH}_2\text{CH}_3$ 3.3–3.9
RCOOCH$_2$R $\text{CH}_3\text{COOCH}_2\text{CH}_3$ 3.7–4.1
RCH$_2$COOR $\text{CH}_3\text{CH}_2\text{COOCH}_3$ 2.0–2.2
RCOCH$_3$ $\text{CH}_3\text{COCH}_3$ 2.1–2.6

此外,正如你可能预期的那样,电负性化学位移之间存在相关性;在 $\text{CH}_3\text{X}$ 中,X 的电负性越大,化学位移越大:

$$ \begin{array}{cccc} \text{CH}_3\text{I} & \text{CH}_3\text{Br} & \text{CH}_3\text{Cl} & \text{CH}_3\text{F} \ \delta = 2.16 & \delta = 2.68 & \delta = 3.05 & \delta = 4.26 \end{array} $$

电负性效应也可以通过相邻的碳原子传递:

$$ \begin{array}{ccc} \text{CH}_2\text{Cl}_2 & \text{CH}_3\text{—CH}_2\text{Cl} & \text{CH}_3\text{—CH}_2\text{—CH}_2\text{Cl} \ \delta = 3.05 & \delta = 1.42 & \delta = 1.04 \end{array} $$

甲酸甲酯核磁共振谱图 14.7)中,两个信号(不包括 TMS 参考信号)是由中所示的氢原子引起的。从 14.3 中,我们可以看到较小的信号来自 14.7 中标记为 $a$ 的氢原子,较大的信号来自甲基氢原子

14.7 中两个的相对面积反映了每组等价氢原子数量。每中的每个氢原子都对观察到的信号贡献,因此信号峰面积与产生该信号氢原子数正比 14.7 中的相对信号面积比是 3:1,这与甲酸甲酯中两组氢原子数量定量一致。相对面积通常很难通过肉眼判断,但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谱仪进行电子测量。在许多谱仪中,每个化学位移和相对面积都以数字形式直接打印在谱图上。

14–5 假设我们有一个化合物,我们知道它要么是乙酸甲酯($\text{CH}_3\text{COOCH}_3$),要么是甲酸乙酯($\text{HCOOCH}_2\text{CH}_3$)。这两种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式,$\text{C}_3\text{H}_6\text{O}_2$。已知该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图如下所示,

谱图图像

确定该化合物是哪种物质

乙酸甲酯Lewis 式可以看出,乙酸甲酯有两个甲基。一个甲基连接氧原子,另一个连接碳原子。因此,这两个甲基是不等价的,所以乙酸甲酯有两组等价氢原子核,每包含三个氢原子甲酸乙酯Lewis 式表明该分子中有三组不同氢原子。由于在核磁共振谱图上只观察到两个信号,我们得出结论,未知化合物一定是乙酸甲酯。为增加确定性,请注意两个信号位置 14.3 中给出的一致,并且相对面积为 1:1。

14–6. 自旋-自旋耦合可能导致核磁共振谱图中的多重峰

核磁共振谱图中有一个我们尚未讨的重要特征。要看到这个特征,我们来考虑 1,1,2-三氯乙烷。这个分子中有两种类型氢原子。一包含一个氢原子,另一包含两个结构等价的氢原子。因此,我们预测核磁共振谱图将包含两个信号,其面积比为 1:2。1,1,2-三氯乙烷核磁共振谱图如图 14.8 所示。它看起来比我们预测的要复杂。我们看到的不是仅仅两个单峰,而是两组间隔很近。一由三个间隔很近组成(标记为 $a$),另一由两个间隔很近组成(标记为 $b$)。这两

14.8

在 60 MHz 谱仪上获得的 1,1,2-三氯乙烷核磁共振谱图分子中有两组氢原子,在 Lewis 式中标记为 a 和 b。谱图中不是两个单峰,而是一个由三个紧密间隔峰组成的信号三重峰)和一个由两个紧密间隔峰组成的信号双重峰)。这两组氢原子核引起的信号被称为裂分。观察到的裂分提供了有关每组等价氢原子相邻质子数量信息。两个多重峰下的相对面积比是 1:2,与两组等价氢原子数量一致。

氢原子核引起的信号被称为裂分 14.8 中标记为 $a$ 的三个统称为三重峰,标记为 $b$ 的两个称为双重峰

14.8 中双重峰三重峰面积比是 2:1,正如我们预测的那样,但为什么会发生裂分呢?回想一下,质子表现得像微小磁铁,因此会产生自己的磁场。因此,任何给定的氢原子核不仅受到外部施加磁场以及其附近电子运动产生的磁场作用,还受到其相邻碳原子上邻近氢原子核磁偶极子产生的磁场作用。邻近氢原子核作用是将给定氢原子核信号分裂多重峰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自旋-自旋相互作用

现在我们将定量地考虑这种由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引起的多重峰裂分。为简单起见,我们考虑一个只有两个处于不同电子环境中的氢原子分子。在没有自旋-自旋相互作用情况下,这样一个分子自旋哈密顿算符由类似于方程 14.14 的两组成,但将 $B_z$ 替换为 $B_0(1-\sigma_j)$,其中 $\sigma_j$ 是第 $j$ 个氢原子核化学位移。因此,我们可以将 $\hat{H}$ 写成

$$ \hat{H} = -\gamma B_0(1-\sigma_1)\hat{I}_{z1} - \gamma B_0(1-\sigma_2)\hat{I}_{z2} \tag{14.26} $$

个哈密顿算符没有考虑邻近氢原子核自旋之间相互作用。两个磁偶极矩之间相互作用的经典表达式包含一个因子 $\vec{\mu}_1 \cdot \vec{\mu}_2$,其中 $\vec{\mu}_1$ 和 $\vec{\mu}_2$ 是磁偶极矩。在量子力学中,$\vec{\mu}$ 与自旋 $\vec{I}$ 成正比方程 14.9),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哈密顿算符中包含一比于 $\hat{I}_1 \cdot \hat{I}_2$ 的来解释自旋-自旋耦合效应。(参见方程 8.55 中类似的相互作用项。)我们令比例常数为 $J_{12}$,因此我们将一个相互作用双自旋系统自旋哈密顿算符写成

$$ \hat{H} = -\gamma B_0(1-\sigma_1)\hat{I}_{z1} - \gamma B_0(1-\sigma_2)\hat{I}_{z2} + \frac{hJ_{12}}{\hbar^2}\hat{I}_1 \cdot \hat{I}_2 \tag{14.27} $$

自旋-自旋相互作用项中包含因子 $h/\hbar^2$ 是为了使 $J_{12}$ 的单位赫兹 $J_{12}$ 称为自旋-自旋耦合常数

在本中,我们将假设自旋-自旋相互作用项可以用一阶微扰理论处理。未受扰动的自旋哈密顿算符微扰项

$$ \hat{H}^{(0)} = -\gamma B_0(1-\sigma_1)\hat{I}_{z1} - \gamma B_0(1-\sigma_2)\hat{I}_{z2} \tag{14.28} $$

$$ \hat{H}^{(1)} = \frac{hJ_{12}}{\hbar^2}\hat{I}_1 \cdot \hat{I}_2 \tag{14.29} $$

未受扰动的波函数是双自旋系统的四个自旋函数乘积:

$$ \psi_1 = \alpha(1)\alpha(2) $$ $$ \psi_2 = \beta(1)\alpha(2) $$ $$ \psi_3 = \alpha(1)\beta(2) $$ $$ \psi_4 = \beta(1)\beta(2) \tag{14.30} $$

回顾第 7-4 ,通过一阶校正能量由下式给出(方程 7.47 和 7.48)

$$ E_j = E_j^{(0)} + \iint d\tau_1 d\tau_2 \psi_j^* \hat{H}^{(1)} \psi_j \tag{14.31} $$

其中 $\tau_1$ 和 $\tau_2$ 是自旋变量。(我们在此不使用像在第 8-4 方程 14.2 中那样用 $\sigma$ 表示自旋变量,以避免与屏蔽常数符号混淆。)$E_j^{(0)}$ 由下式给出

$$ \hat{H}^{(0)}\psi_j = E_j^{(0)}\psi_j \tag{14.32} $$

其中 $\psi_j$ 在方程 14.30 中给出。例如,$E_1^{(0)}$ 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使用 $\hat{I}_z \alpha(j) = \frac{\hbar}{2}\alpha(j)$ 对 $j=1$ 和 2 来确定:

$$ \hat{H}^{(0)}\psi_1 = \hat{H}^{(0)}\alpha(1)\alpha(2) $$ $$ = -\gamma B_0(1-\sigma_1)\hat{I}_{z1}\alpha(1)\alpha(2) - \gamma B_0(1-\sigma_2)\hat{I}_{z2}\alpha(1)\alpha(2) $$ $$ = -\gamma B_0(1-\sigma_1)\frac{\hbar}{2}\alpha(1)\alpha(2) - \gamma B_0(1-\sigma_2)\frac{\hbar}{2}\alpha(1)\alpha(2) $$ $$ = E_1^{(0)}\alpha(1)\alpha(2) = E_1^{(0)}\psi_1 \tag{14.33} $$

所以

$$ E_1^{(0)} = -\hbar\gamma B_0 \left(1 - \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tag{14.34} $$

14–6 证明 $E_3^{(0)} = \hbar\gamma B_0(\sigma_1 - \sigma_2)/2$。

要确定 $E_3^{(0)}$,我们使用

$$ \hat{H}^{(0)}\psi_3 = E_3^{(0)}\psi_3 $$

因此,我们有

$$ \hat{H}^{(0)}\psi_3 = \hat{H}^{(0)}\alpha(1)\beta(2) $$ $$ = -\gamma B_0(1-\sigma_1)\hat{I}_{z1}\alpha(1)\beta(2) - \gamma B_0(1-\sigma_2)\hat{I}_{z2}\alpha(1)\beta(2) $$ $$ = -\frac{\hbar\gamma B_0(1-\sigma_1)}{2}\alpha(1)\beta(2) + \frac{\hbar\gamma B_0(1-\sigma_2)}{2}\alpha(1)\beta(2) $$ $$ = \frac{\hbar\gamma B_0(\sigma_1-\sigma_2)}{2}\alpha(1)\beta(2) \tag{14.35} $$

所以

$$ E_3^{(0)} = \frac{\hbar\gamma B_0}{2}(\sigma_1-\sigma_2) $$

类似地(问题 14–16),我们发现

$$ E_2^{(0)} = -\frac{\hbar\gamma B_0}{2}(\sigma_1-\sigma_2) \tag{14.36} $$

$$ E_4^{(0)} = \hbar\gamma B_0 \left(1 - \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tag{14.37} $$

为了计算一阶校正,我们必须评估以下类型积分

$$ H_{ii} = \iint d\tau_1 d\tau_2 \psi_i^* \hat{H}^{(1)} \psi_i = \frac{hJ_{12}}{\hbar^2}\iint d\tau_1 d\tau_2 \psi_i^* \hat{I}_1 \cdot \hat{I}_2 \psi_i \tag{14.38} $$

$\hat{I}_1 \cdot \hat{I}_2$ 的点积是(数学附录 C)

$$ \hat{I}_1 \cdot \hat{I}_2 = \hat{I}_{x1}\hat{I}_{x2} + \hat{I}_{y1}\hat{I}_{y2} + \hat{I}_{z1}\hat{I}_{z2} \tag{14.39} $$

涉及 $\hat{I}_{z1}\hat{I}_{z2}$ 的积分相对容易评估,因为有方程 14.3b。以 $\psi_1 = \alpha(1)\alpha(2)$ 为,我们得到

$$ \hat{I}_{z1}\hat{I}_{z2}\alpha(1)\alpha(2) = [\hat{I}_{z1}\alpha(1)][\hat{I}_{z2}\alpha(2)] $$ $$ = \frac{\hbar}{2}\alpha(1)\frac{\hbar}{2}\alpha(2) = \frac{\hbar^2}{4}\alpha(1)\alpha(2) $$

因此

$$ H_{z,11} = \frac{hJ_{12}}{\hbar^2} \iint d\tau_1 d\tau_2 \alpha^*(1)\alpha^*(2)\hat{I}_{z1}\hat{I}_{z2}\alpha(1)\alpha(2) $$ $$ = \frac{hJ_{12}}{\hbar^2} \frac{\hbar^2}{4} \int d\tau_1 \alpha^*(1)\alpha(1) \int d\tau_2 \alpha^*(2)\alpha(2) $$ $$ = \frac{hJ_{12}}{4} \tag{14.40} $$

类似地(问题 14–17),我们发现

$$ H_{z,22} = H_{z,33} = -\frac{hJ_{12}}{4} \tag{14.41} $$

$$ H_{z,44} = \frac{hJ_{12}}{4} \tag{14.42} $$

涉及 $\hat{I}_{x1}\hat{I}_{x2}$ 和 $\hat{I}_{y1}\hat{I}_{y2}$ 的积分不像那样容易评估。问题 14–18 到 14–21 将引导你证明

$$ \hat{I}_x \alpha = \frac{\hbar}{2}\beta \quad \hat{I}_y \alpha = \frac{i\hbar}{2}\beta $$ $$ \hat{I}_x \beta = \frac{\hbar}{2}\alpha \quad \hat{I}_y \beta = -\frac{i\hbar}{2}\alpha \tag{14.43} $$

这些方程以及方程 14.3b 列在 14.4 中方便参考。使用这些关系,我们看到,例如,

$$ \hat{I}_{x1}\hat{I}_{x2}\alpha(1)\alpha(2) = [\hat{I}_{x1}\alpha(1)][\hat{I}_{x2}\alpha(2)] $$ $$ = \frac{\hbar}{2}\beta(1)\frac{\hbar}{2}\beta(2) = \frac{\hbar^2}{4}\beta(1)\beta(2) $$

因此

$$ H_{x,11} = \frac{hJ_{12}}{\hbar^2} \iint d\tau_1 d\tau_2 \alpha^*(1)\alpha^*(2)\hat{I}_{x1}\hat{I}_{x2}\alpha(1)\alpha(2) $$ $$ = \frac{hJ_{12}}{\hbar^2} \frac{\hbar^2}{4} \iint d\tau_1 d\tau_2 \alpha^*(1)\alpha^*(2)\beta(1)\beta(2) $$ $$ = \frac{hJ_{12}}{4} \int d\tau_1 \alpha^*(1)\beta(1) \int d\tau_2 \alpha^*(2)\beta(2) = 0 $$

其中我们使用了 $\alpha$ 和 $\beta$ 函数正交性。类似地,我们可以证明

14.4 $\hat{I}_x, \hat{I}_y$ 和 $\hat{I}_z$ 作用于 $\alpha$ 和 $\beta$ 的结果总结

$\alpha$ $\beta$
$\hat{I}_x$ $\frac{\hbar}{2}\beta$ $\frac{\hbar}{2}\alpha$
$\hat{I}_y$ $\frac{i\hbar}{2}\beta$ $-\frac{i\hbar}{2}\alpha$
$\hat{I}_z$ $\frac{\hbar}{2}\alpha$ $-\frac{\hbar}{2}\beta$

在这种情况下,$\hat{I}_1 \cdot \hat{I}_2$ 中的 $x$ 和 $y$ 对任何一阶能量都没有贡献问题 14–22),因此每个能级的一阶能量

$$ E_1 = -h\nu_0 \left(1 - \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hJ_{12}}{4} $$ $$ E_2 = -h\nu_0 \left(1 - \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hJ_{12}}{4} $$ $$ E_3 = -h\nu_0 \left(1 - \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hJ_{12}}{4} $$ $$ E_4 = -h\nu_0 \left(1 - \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hJ_{12}}{4} \tag{14.44} $$

其中

$$ \nu_0 = \frac{\gamma B_0}{2\pi} \tag{14.45} $$

方程 14.44 给出的能级(连同允许的跃迁)在 14.9 中绘制。核自旋之间跃迁选择规则

14.9

自旋系统能级,通过一阶微扰理论计算。允许的跃迁用垂直箭头表示。

规定每次只能有一种类型原子核发生跃迁。因此,吸收的允许跃迁(如图 14.9 所示)是

$$ \alpha(1)\alpha(2) \rightarrow \beta(1)\alpha(2) \quad (1 \rightarrow 2) $$ $$ \alpha(1)\alpha(2) \rightarrow \alpha(1)\beta(2) \quad (1 \rightarrow 3) $$ $$ \beta(1)\alpha(2) \rightarrow \beta(1)\beta(2) \quad (2 \rightarrow 4) $$ $$ \alpha(1)\beta(2) \rightarrow \beta(1)\beta(2) \quad (3 \rightarrow 4) $$

与允许跃迁相关的频率

$$ \nu_{1\rightarrow 2} = \nu_0(1-\sigma_1) - \frac{J_{12}}{2} $$ $$ \nu_{1\rightarrow 3} = \nu_0(1-\sigma_2) - \frac{J_{12}}{2} $$ $$ \nu_{2\rightarrow 4} = \nu_0(1-\sigma_2) + \frac{J_{12}}{2} $$ $$ \nu_{3\rightarrow 4} = \nu_0(1-\sigma_1) + \frac{J_{12}}{2} \tag{14.46} $$

我们可以将上述四个共振频率表示为

$$ \nu_1^{\pm} = \nu_0(1-\sigma_1) \pm \frac{J_{12}}{2} $$ $$ \nu_2^{\pm} = \nu_0(1-\sigma_2) \pm \frac{J_{12}}{2} \tag{14.47} $$

认识到 $J_{12}$ 小到可以使用一阶微扰理论,我们知道四个共振频率会作为两对间隔很近的谱线出现,即两个双重峰,如图 14.10 所示。双重峰中心间隔为 $\nu_0 |\sigma_1 - \sigma_2|$,两个双重峰内的峰间距为 $J_{12}$。化学环境差异很大的两个氢原子核使得 $\nu_0 |\sigma_1 - \sigma_2| \gg J_{12}$ 的分子被称为 AX 系统 14.11 是在 90 MHz 和 200 MHz 下采集的 AX 自旋系统核磁共振谱图草图。在 90 MHz 谱图上,一个双重峰

14.10

AX 自旋系统的一阶谱图中的裂分模式双重峰中心间隔为 $\nu_0|\sigma_1 - \sigma_2|$,每个双重峰内的间隔为 $J_{12}$。

14.11

在 90 MHz(顶部)和 200 MHz(底部)下采集的 AX 自旋系统理想化谱图,说明双重峰中心之间的间隔谱仪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双重峰内的间隔谱仪频率无关

中心在 130 Hz,另一个在 210 Hz。双重峰内的间隔是 6.5 Hz。在 200 MHz 谱图上,$\nu_0$ 现在是 200 MHz,因此两个双重峰中心

$$ \text{双重峰 1 中心} = (130 \text{ Hz}) \left(\frac{200 \text{ MHz}}{90 \text{ MHz}}\right) = 289 \text{ Hz} $$

另一个在

$$ \text{双重峰 2 中心} = (210 \text{ Hz}) \left(\frac{200 \text{ MHz}}{90 \text{ MHz}}\right) = 467 \text{ Hz} $$

因此它们的间隔从 90 MHz 时的 80 Hz 增加到 200 MHz 时的 178 Hz。然而,双重峰内的间隔仍然是 6.5 Hz,因为 $J_{12}$ 与谱仪频率无关

使用一阶微扰理论条件是 $J_{12} \ll \nu_0 |\sigma_1 - \sigma_2|$,这导致了两个分开的双重峰。这样的谱图称为一阶谱图耦合常数的典型约为 5 Hz,因此如果多重峰之间的间隔约为 100 Hz 或更大,就会得到一阶谱图。例如,在 14.8 中,$J = 6 \text{ Hz}$ 且 $\nu_0 |\sigma_1 - \sigma_2| = 110 \text{ Hz}$。我们将在第 14-9 中看到,只有当 $J_{12} \ll \nu_0 |\sigma_1 - \sigma_2|$ 时,得到的谱图才会是两个等强度的分开双重峰

上面讨双自旋系统之所以称为“AX”,源自核磁共振研究中常用的命名方法。对于任何分子,每个不等价的氢原子都被赋予一个字母,A、B、C 等等。如果某种类型氢原子不止一个,我们使用下标表示数量,如 $\text{A}_3$ 或 $\text{B}_2$。化学位移大小相对相似的氢原子被赋予字母表中靠近的字母,如 AB。化学位移差异相对较大的氢原子被赋予字母表中相距较远的字母,如 AX。因此,具有 $J_{12} \ll \nu_0 |\sigma_1 - \sigma_2|$ 的双自旋系统是 AX 系统。具有 $J_{12} \approx \nu_0 |\sigma_1 - \sigma_2|$ 的系统是 AB 系统 14.8 显示,当使用 60-MHz 谱仪测量时,1,1,2-三氯乙烷是一个 $\text{A}_2\text{X}$ 系统例子

14–7. 未观察到化学等价质子之间的自旋-自旋耦合

在上一中,我们展示了 AX 系统的一阶谱图会产生由两个双重峰组成的核磁共振谱图 14.12 显示了二氯甲烷谱图,其中两个氢原子化学等价的(一个 $\text{A}_2$ 系统)。请注意,在这种情况下,谱图仅包含一个单峰。这不仅是因为两个质子在同一频率吸收,正如你可能预期的那样,而且由于自旋-自旋耦合,没有观察到这个信号裂分,这可能是你没有预料到的。

$\text{A}_2$ 系统自旋哈密顿算符是(参见方程 14.27)

$$ \hat{H} = -\gamma B_0(1-\sigma_\text{A})\hat{I}_{z1} - \gamma B_0(1-\sigma_\text{A})\hat{I}_{z2} + \frac{hJ_\text{AA}}{\hbar^2}\hat{I}_1 \cdot \hat{I}_2 \tag{14.48} $$

$\text{A}_2$ 系统自旋哈密顿算符与 AX 系统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屏蔽常数相等。像我们在上一所做的那样,我们将使用微扰理论确定一阶谱图。我们将使用

$$ \hat{H}^{(0)} = -\gamma B_0(1-\sigma_\text{A})(\hat{I}_{z1}+\hat{I}_{z2}) \tag{14.49} $$

作为未受扰动的哈密顿算符,以及

$$ \hat{H}^{(1)} = \frac{hJ_\text{AA}}{\hbar^2}\hat{I}_1 \cdot \hat{I}_2 \tag{14.50} $$

作为微扰项。 AX 系统和 $\text{A}_2$ 系统的一阶微扰理论处理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未受扰动波函数形式。因为在 $\text{A}_2$ 情况中,两个原子核是等价的,因此无法区分,我们必须使用 $\alpha$ 和 $\beta$ 的组合,它们要么是对称的,要么是反对称的,就像我们在第 8-5 中建立氦原子中两个电子自旋波函数时所做的那样。四个可接受的组合

$$ \Phi_1 = \alpha(1)\alpha(2) $$ $$ \Phi_2 = \frac{1}{\sqrt{2}}[\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 \Phi_3 = \frac{1}{\sqrt{2}}[\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 \Phi_4 = \beta(1)\beta(2) \tag{14.51} $$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方程 14.31 计算四个一阶能量。例如,

$$ E_1 = E_1^{(0)} + E_1^{(1)} $$ $$ = \iint d\tau_1 d\tau_2 \Phi_1^* \hat{H}^{(0)} \Phi_1 + \iint d\tau_1 d\tau_2 \Phi_1^* \hat{H}^{(1)} \Phi_1 \tag{14.52} $$

方程 14.52 中的第一个积分可以使用(方程 14.3b)很容易计算出来

$$ (\hat{I}_{z1}+\hat{I}_{z2})\alpha(1)\alpha(2) = \left(\frac{\hbar}{2} + \frac{\hbar}{2}\right)\alpha(1)\alpha(2) = \hbar\alpha(1)\alpha(2) $$

第二个积分使用 14.4 中的关系计算:

$$ (\hat{I}_{x1}\hat{I}_{x2} + \hat{I}_{y1}\hat{I}_{y2} + \hat{I}_{z1}\hat{I}_{z2})\alpha(1)\alpha(2) $$ $$ = \frac{\hbar^2}{4}\beta(1)\beta(2) - \frac{\hbar^2}{4}\beta(1)\beta(2) + \frac{\hbar^2}{4}\alpha(1)\alpha(2) $$

为了计算 $E_1$,我们将这个关系式乘以 $\alpha^*(1)\alpha^*(2)$ 并在自旋坐标上积分。第一和第二会因自旋函数 $\alpha$ 和 $\beta$ 的正交性而消失,因此我们得到

$$ E_1 = -\hbar\gamma B_0(1-\sigma_\text{A}) \int d\tau_1 \alpha^*(1)\alpha(1) \int d\tau_2 \alpha^*(2)\alpha(2) $$ $$ + \frac{hJ_\text{AA}}{\hbar^2} \frac{\hbar^2}{4} \int d\tau_1 \alpha^*(1)\alpha(1) \int d\tau_2 \alpha^*(2)\alpha(2) $$ $$ = -\hbar\gamma B_0(1-\sigma_\text{A}) + \frac{hJ_\text{AA}}{4} \tag{14.53} $$

14–7 计算 $E_2$ 的一阶校正

$E_2$ 的一阶值由下式给出

$$ E_2 = E_2^{(0)} + E_2^{(1)} $$ $$ = \iint d\tau_1 d\tau_2 \Phi_2^* \hat{H}^{(0)} \Phi_2 + \iint d\tau_1 d\tau_2 \Phi_2^* \hat{H}^{(1)} \Phi_2 \tag{1} $$

方程 1 中的第一个积分需要我们计算

$$ (\hat{I}_{z1}+\hat{I}_{z2})\Phi_2 = \frac{1}{\sqrt{2}}(\hat{I}_{z1}+\hat{I}_{z2})[\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 = \frac{1}{\sqrt{2}} \left[\left(\frac{\hbar}{2}-\frac{\hbar}{2}\right) - \left(-\frac{\hbar}{2}+\frac{\hbar}{2}\right)\right] [\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0 $$

将此结果代入方程 1 表明 $E_2^{(0)} = 0$。第二个积分涉及计算

$$ \frac{1}{\sqrt{2}}(\hat{I}_{x1}\hat{I}_{x2} + \hat{I}_{y1}\hat{I}_{y2} + \hat{I}_{z1}\hat{I}_{z2})[\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使用 14.4 中的关系,我们看到

$$ \hat{I}_{x1}\hat{I}_{x2}\alpha(1)\beta(2) = \frac{\hbar^2}{4}\beta(1)\alpha(2) $$ $$ \hat{I}_{x1}\hat{I}_{x2}\beta(1)\alpha(2) = \frac{\hbar^2}{4}\alpha(1)\beta(2) $$ $$ \hat{I}_{y1}\hat{I}_{y2}\alpha(1)\beta(2) = -\frac{\hbar^2}{4}\beta(1)\alpha(2) $$ $$ \hat{I}_{y1}\hat{I}_{y2}\beta(1)\alpha(2) = -\frac{\hbar^2}{4}\alpha(1)\beta(2) $$ $$ \hat{I}_{z1}\hat{I}_{z2}\alpha(1)\beta(2) = -\frac{\hbar^2}{4}\alpha(1)\beta(2) $$ $$ \hat{I}_{z1}\hat{I}_{z2}\beta(1)\alpha(2) = -\frac{\hbar^2}{4}\beta(1)\alpha(2) $$

将所有这些汇总起来得到

$$ (\hat{I}_{x1}\hat{I}_{x2} + \hat{I}_{y1}\hat{I}_{y2} + \hat{I}_{z1}\hat{I}_{z2})[\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frac{3\hbar^2}{4}[\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将此结果代入方程 1 得到

$$ E_2 = E_2^{(1)} = -\frac{3hJ_\text{AA}}{4} \tag{14.54} $$

14–8. n + 1 定则仅适用于一阶谱图

类似地,我们发现(问题 14–27)

$$ E_3 = \frac{hJ_\text{AA}}{4} \tag{14.55} $$

$$ E_4 = \hbar\gamma B_0(1-\sigma_\text{A}) + \frac{hJ_\text{AA}}{4} \tag{14.56} $$

这四个能级 14.13 中绘制。选择规则规定,不仅每次只有一个自旋发生跃迁,而且只允许相同自旋对称性状态之间的跃迁问题 14–39)。因此,允许的跃迁是 $1 \rightarrow 3$ 和 $3 \rightarrow 4$。与这些跃迁对应的频率

$$ \nu_{1\rightarrow 3} = \nu_{3\rightarrow 4} = \frac{E_3-E_1}{h} = \frac{\gamma B_0(1-\sigma_\text{A})}{2\pi} = \nu_0(1-\sigma_\text{A}) \tag{14.57} $$

因此,尽管等价质子之间的自旋-自旋耦合改变了能级,但选择规则使得自旋-自旋耦合常数影响跃迁频率中抵消,所以像二氯甲烷这样的分子中只观察到一个质子共振信号 14.12)。

14.8 中 1,1,2-三氯乙烷观察到的裂分显示了双重峰三重峰 14.14 中氯乙烷裂分显示了三重峰四重峰

14.13

$\text{A}_2$ 系统能级,通过一阶微扰理论计算。两个允许的跃迁(用垂直箭头表示)具有相同的频率方程 14.57)。波函数方程 14.51 定义。

14.14

在 60 MHz 谱仪上获得的氯乙烷核磁共振谱图。等价氢原子组标记为 a 和 b。

每种情况下的裂分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规则来预测,称为 n+1 定则n+1 定则指出,如果一个质子有 $n$ 个等价的邻近质子,那么它的核磁共振信号将分裂成 $n+1$ 个间隔紧密。每个质子感受到与其键合的碳原子上相邻碳原子上的等价质子数量

为了说明 n+1 定则,考虑 14.8 中 1,1,2-三氯乙烷谱图中标记为 $b$ 的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的每一个都受到氢原子 $a$ 原子核产生的磁场作用。这个原子核相对于外部施加磁场只能取两种取向($\pm 1/2$)。这两种可能的取向产生略微不同的磁场,因此标记为 $b$ 的氢原子核受到两种略微不同的磁场强度作用。因此,标记为 $b$ 的原子核核磁共振谱图中的两个略微不同的位置吸收,从而产生双重峰。因此,我们看到一只含有一个等价邻近氢原子信号会产生双重峰

现在考虑 14.8 中标记为 $a$ 的氢原子。在这种情况下,该原子核有两个等价的邻近氢原子。这些原子核中的每一个都必须取两种取向之一。这个要求导致四种可能性

$$ \uparrow\uparrow \quad \uparrow\downarrow \quad \downarrow\uparrow \quad \downarrow\downarrow $$

因为一个等价质子无法与另一个区分,中间两种组合($\uparrow\downarrow$ 和 $\downarrow\uparrow$)产生相同的磁场,尽管其出现的概率是其他两种组合($\uparrow\uparrow$ 或 $\downarrow\downarrow$)的两倍。因此,1,1,2-三氯乙烷氢原子 $a$ 的信号分裂成三重峰,其中三重峰中间峰面积是其他两个两倍。这导致了 14.8 中所示的 1:2:1 三重峰模式

我们可以用氯乙烷来说明由一三个等价邻近氢原子引起的裂分。使用与之前相同的论证,我们写出以下可能性

$$ \begin{array}{cccc} \uparrow\uparrow\downarrow & \uparrow\downarrow\uparrow & \downarrow\uparrow\uparrow & \uparrow\uparrow\uparrow \ \uparrow\downarrow\downarrow & \downarrow\uparrow\downarrow & \downarrow\downarrow\uparrow & \downarrow\downarrow\downarrow \end{array} $$

这种质子自旋组合模式导致一个强度比为 1:3:3:1 的四重峰,如图 14.14 中氯乙烷谱图中标记为 $a$ 的氢原子所示。 14.5 总结了一阶谱图中观察到的多重峰裂分

14.5 一阶谱图中观察到的多重峰裂分

紧密间隔峰数量 1 2 3 4
名称 单重峰 双重峰 三重峰 四重峰
相对峰面积 1 1:1 1:2:1 1:3:3:1
理想化强度模式

14–9. 二阶谱图可以使用变分法精确计算

阶谱图相对简单性是由于自旋-自旋耦合常数相对于多重峰之间的间隔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一阶微扰理论来计算谱图,就像我们在前几所做的那样。如果情况并非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正确预测谱图,但必须求助于变分计算

让我们考虑一含有两个不等价氢原子分子。这个系统自旋哈密顿算符是(方程 14.27)

$$ \hat{H} = -\gamma B_0(1-\sigma_1)\hat{I}_{z1} - \gamma B_0(1-\sigma_2)\hat{I}_{z2} + \frac{hJ_{12}}{\hbar^2}\hat{I}_1 \cdot \hat{I}_2 \tag{14.58} $$

个系统总共有四种可能自旋波函数

$$ \phi_1 = \alpha(1)\alpha(2) $$ $$ \phi_2 = \alpha(1)\beta(2) $$ $$ \phi_3 = \beta(1)\alpha(2) $$ $$ \phi_4 = \beta(1)\beta(2) \tag{14.59} $$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方程 14.59 的线性组合

$$ \psi = c_1\phi_1 + c_2\phi_2 + c_3\phi_3 + c_4\phi_4 \tag{14.60} $$

作为变分计算试函数来精确计算这个自旋系统能级。换句话说,我们使用 $c_1, c_2, c_3$ 和 $c_4$ 作为变分参数并最小化

$$ E = \frac{\iint d\tau_1 d\tau_2 \psi^* \hat{H} \psi}{\iint d\tau_1 d\tau_2 \psi^* \psi} \tag{14.61} $$

通常,变分计算不是精确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方程 14.60 表示了所有可能的双质子自旋函数,因此得到的 $\psi$ 尽可能一般,变分计算将产生精确的结果。当方程 14.61 对 $c_j$ 最小化时,我们得到一个 $4 \times 4$ 的久期行列式方程(第 7-2 ),

$$ \begin{vmatrix} H_{11}-E & H_{12} & H_{13} & H_{14} \ H_{12} & H_{22}-E & H_{23} & H_{24} \ H_{13} & H_{23} & H_{33}-E & H_{34} \ H_{14} & H_{24} & H_{34} & H_{44}-E \end{vmatrix} = 0 \tag{14.62} $$

其中

$$ H_{ij} = \iint d\tau_1 d\tau_2 \phi_i^* \hat{H} \phi_j \tag{14.63} $$

方程 14.62 中的行列式展开时,我们得到一个关于 $E$ 的四次多项式,给出双自旋系统的四个允许能级。我们在前几计算能量的一阶校正时评估了类似于 $H_{11}$ 的积分。使用 14.4 中给出的关系,所有这些积分都相当容易计算。

14–8 使用 14.4 中的关系,计算 $H_{12}$。

我们必须计算积分

$$ H_{12} = \iint d\tau_1 d\tau_2 \phi_1^* \hat{H} \phi_2 $$ $$ = \iint d\tau_1 d\tau_2 \alpha^*(1)\alpha^*(2) \hat{H} \alpha(1)\beta(2) $$

其中 $\hat{H}$ 由方程 14.58 给出。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计算,例如

$$ \hat{I}_{z1}\alpha(1)\beta(2) = \frac{\hbar}{2}\alpha(1)\beta(2) $$ $$ \hat{I}_{z2}\alpha(1)\beta(2) = -\frac{\hbar}{2}\alpha(1)\beta(2) $$ $$ \hat{I}_{x1}\hat{I}_{x2}\alpha(1)\beta(2) = \frac{\hbar^2}{4}\beta(1)\alpha(2) $$ $$ \hat{I}_{y1}\hat{I}_{y2}\alpha(1)\beta(2) = \frac{\hbar^2}{4}\beta(1)\alpha(2) $$ $$ \hat{I}_{z1}\hat{I}_{z2}\alpha(1)\beta(2) = -\frac{\hbar^2}{4}\alpha(1)\beta(2) $$

因此,

$$ \hat{H}\alpha(1)\beta(2) = [-\gamma B_0(1-\sigma_1) + \gamma B_0(1-\sigma_2) - \frac{hJ_{12}}{4}]\alpha(1)\beta(2) $$ $$ + \frac{hJ_{12}}{2}\beta(1)\alpha(2) $$

$$ H_{12} = \int\int d\tau_1 d\tau_2 \alpha^*(1)\alpha^*(2) [-\gamma B_0(1-\sigma_1) + \gamma B_0(1-\sigma_2) - \frac{hJ_{12}}{4}]\alpha(1)\beta(2) $$ $$ + \int\int d\tau_1 d\tau_2 \alpha^*(1)\alpha^*(2) \frac{hJ_{12}}{2}\beta(1)\alpha(2) $$

但这两个积分都等于零;第一个是因为对 $d\tau_2$ 的积分,第二个是因为对 $d\tau_1$ 的积分

不仅 $H_{12} = 0$,而且对于这个双自旋系统大多数非对角元的 $H_{ij}$($i\neq j$)都等于零。唯一非零的 $H_{ij}$($i\neq j$)是 $H_{23} = H_{32}$。使用 14–8 中给出的 $\hat{H}\phi_2 = \hat{H}\alpha(1)\beta(2)$ 结果,我们发现

$$ H_{23} = \frac{hJ_{12}}{2} $$

当所有 $H_{ij}$ 都计算出来后(问题 14–28 到 14–30),方程 14.62 变为

$$ \begin{vmatrix} -d_1-d_2+\frac{hJ}{4}-E & 0 & 0 & 0 \ 0 & -d_1+d_2-\frac{hJ}{4}-E & \frac{hJ}{2} & 0 \ 0 & \frac{hJ}{2} & d_1-d_2-\frac{hJ}{4}-E & 0 \ 0 & 0 & 0 & d_1+d_2+\frac{hJ}{4}-E \end{vmatrix} = 0 \tag{14.64} $$

14–9. 二阶谱图可以使用变分法精确计算

其中 $d_1 = \frac{1}{2}h\nu_0(1-\sigma_1)$,$d_2 = \frac{1}{2}h\nu_0(1-\sigma_2)$,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省略了 $J$ 上的下标 12。

久期行列式展开时,我们得到两个关于 $E$ 的一次方程和一个二次方程。这些方程给出

$$ E_1 = -h\nu_0\left(1-\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hJ}{4} $$ $$ E_2 = -\frac{hJ}{4} - \frac{h}{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 $$ E_3 = -\frac{hJ}{4} + \frac{h}{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 $$ E_4 = h\nu_0\left(1-\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hJ}{4} \tag{14.65} $$

注意,当 $\sigma_1 = \sigma_2$ 时,方程 14.65 退化为第 14.7 中给出的两个等价质子结果

方程 14.65 给出的能级 14.16 中绘制了双自旋系统情况。第 14.6 和 14.7 选择规则给出了非等价质子的允许跃迁 $1 \rightarrow 2$, $1 \rightarrow 3$, $2 \rightarrow 4$ 和 $3 \rightarrow 4$(第 14.6 ),以及等价质子的允许跃迁 $1 \rightarrow 3$, $3 \rightarrow 4$(第 14.7 ),如图 14.6 所示。

14.16

自旋系统在不同的 $\nu_0|\sigma_1 - \sigma_2|$ 与 $J$ 相对下的四个能级。对于 AX 情况,$\nu_0|\sigma_1 - \sigma_2| \gg J$;对于 $\text{A}_2$ 情况,$\nu_0|\sigma_1 - \sigma_2| = 0$;对于 AB 情况,$\nu_0|\sigma_1 - \sigma_2| \approx J$。非等价质子和等价质子选择规则不同。

14–9 确定双自旋系统 $1 \rightarrow 3$ 跃迁共振频率

使用方程 14.65,我们有

$$ E_3-E_1 = h\nu_{1\rightarrow 3} = -\frac{hJ}{4} + \frac{h}{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 $$ - \left(-h\nu_0\left(1-\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hJ}{4}\right) $$ $$ = h\nu_0\left(1-\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hJ}{2} + \frac{h}{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

$$ \nu_{1\rightarrow 3} = \nu_0\left(1-\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J}{2} + \frac{1}{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

所有四个允许的共振频率及其相对强度列在 14.6 中。

14.6 中给出的共振频率和相对强度相关的观测谱图取决于 $\nu_0|\sigma_1 - \sigma_2|$ 和 $J$ 的相对,如图 14.16 所示。请注意,当 $J=0$ 时,只有两个独立的单峰,正如你期望的那样对于两个无耦合的不同氢原子。在另一个极端,当 $\sigma_1 = \sigma_2$ 时,我们有两个化学等价氢原子,只有一个信号,如二氯甲烷情况 14.12)。请注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J \neq 0$,也没有观察到化学等价氢原子之间的耦合

14.6 双自旋系统的四个共振频率及其相对强度

频率 相对强度$^a$
$\nu_{1\rightarrow 2} = \nu_0\left(1-\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J}{2} - \frac{1}{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r-1)^2/(r+1)^2$
$\nu_{1\rightarrow 3} = \nu_0\left(1-\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J}{2} + \frac{1}{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1
$\nu_{2\rightarrow 4} = \nu_0\left(1-\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J}{2} + \frac{1}{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r-1)^2/(r+1)^2$
$\nu_{3\rightarrow 4} = \nu_0\left(1-\frac{\sigma_1+\sigma_2}{2}\right) + \frac{J}{2} - \frac{1}{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1

$^a$ 其中 $r = \left[\frac{(\Delta^2+J^2)^{1/2}+\Delta}{(\Delta^2+J^2)^{1/2}-\Delta}\right]^{1/2}$ 且 $\Delta = \nu_0(\sigma_1-\sigma_2)$。

14–10 证明 $\text{A}_2$ 自旋系统谱图中只有一个单峰信号

如果 $\sigma_1 = \sigma_2$,那么 $\Delta = 0$,且 $r=1$。因此, 14.6 中 $1 \rightarrow 2$ 和 $2 \rightarrow 4$ 跃迁没有信号强度为零)。此外,当 $\sigma_1 = \sigma_2 = \sigma$ 时,

$$ \nu_{1\rightarrow 3} = \nu_{3\rightarrow 4} = \nu_0(1-\sigma) $$

因此系统中只有一个单峰信号

对于介于两个极端($J=0$ 和 $\sigma_1 = \sigma_2$)之间的中间情况谱图可能变化很大( 14.17)。这样的谱图称为二阶谱图,并且 n+1 定则不适用于此类系统。只有当 $J \ll \nu_0|\sigma_1 - \sigma_2|$ 时,n+1 定则才适用,谱图由两个等强度的分开双重峰组成,如图 14.17 所示。当 $J \ll \nu_0|\sigma_1 - \sigma_2|$ 时,我们可以

14.17

自旋系统 –CH–CH– 在不同 $J$ 和 $\nu_0|\sigma_1 - \sigma_2|$ 相对下的裂分模式

14.6 中的平方根项写成如下形式

$$ [\nu_0^2(\sigma_1 - \sigma_2)^2 + J^2]^{1/2} = \nu_0(\sigma_1 - \sigma_2) \left[1 + \frac{J^2}{\nu_0^2(\sigma_1 - \sigma_2)^2}\right]^{1/2} $$

然后利用 $J^2/\nu_0^2(\sigma_1 - \sigma_2)^2 \ll 1$ 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展开式

$$ (1+x)^{1/2} = 1 + \frac{x}{2} - \frac{x^2}{8} + \ldots $$

并写成

$$ [\nu_0^2(\sigma_1 - \sigma_2)^2 + J^2]^{1/2} = \nu_0(\sigma_1 - \sigma_2) \left[1 + \frac{J^2}{2\nu_0^2(\sigma_1 - \sigma_2)^2} + \ldots \right] $$ $$ = \nu_0(\sigma_1 - \sigma_2) + \ldots $$

因此,只保留 $J$ 的线性,从 14.6 中我们得到

$$ \nu_{1\rightarrow 2} = \nu_0(1-\sigma_1) - \frac{J}{2} $$ $$ \nu_{3\rightarrow 4} = \nu_0(1-\sigma_1) + \frac{J}{2} $$ $$ \nu_{1\rightarrow 3} = \nu_0(1-\sigma_2) - \frac{J}{2} $$ $$ \nu_{2\rightarrow 4} = \nu_0(1-\sigma_2) + \frac{J}{2} \tag{14.66} $$

这与我们对 AX 系统的一阶微扰理论处理方程 14.46)一致。一般情况,即 $\nu_0|\sigma_1 - \sigma_2|$ 和 $J$ 大小相当时,必须用计算机处理。幸运的是,有分析二阶谱图计算机程序可用。

14–11 使用 14.6 中的结果,计算双自旋系统在 $\nu_0 = 60 \text{ MHz}$ 和 $\nu_0 = 270 \text{ MHz}$ 下的谱图,已知 $\sigma_1 - \sigma_2 = 0.24 \times 10^{-6}$ 且 $J=8.0 \text{ Hz}$。绘制每种情况下的谱图草图

在 60 MHz 时, $\Delta = \nu_0(\sigma_1-\sigma_2) = 60 \times 10^6 \times 0.24 \times 10^{-6} \text{ Hz} = 14.4 \text{ Hz}$ $\Delta^2 + J^2 = (14.4)^2 + (8.0)^2 = 207.36 + 64 = 271.36 \text{ Hz}^2$ $(\Delta^2 + J^2)^{1/2} = \sqrt{271.36} \approx 16.47 \text{ Hz}$

$$ \nu_{1\rightarrow 2} = 60 \text{ MHz} - \frac{8.0}{2} \text{ Hz} - \frac{1}{2}(16.47) \text{ Hz} $$ $$ = 60 \text{ MHz} - 4.0 \text{ Hz} - 8.24 \text{ Hz} \approx 60 \text{ MHz} - 12.24 \text{ Hz} $$ $$ \nu_{1\rightarrow 3} = 60 \text{ MHz} - \frac{8.0}{2} \text{ Hz} + \frac{1}{2}(16.47) \text{ Hz} $$ $$ = 60 \text{ MHz} - 4.0 \text{ Hz} + 8.24 \text{ Hz} \approx 60 \text{ MHz} + 4.24 \text{ Hz} $$ $$ \nu_{2\rightarrow 4} = 60 \text{ MHz} + \frac{8.0}{2} \text{ Hz} + \frac{1}{2}(16.47) \text{ Hz} $$ $$ = 60 \text{ MHz} + 4.0 \text{ Hz} + 8.24 \text{ Hz} \approx 60 \text{ MHz} + 12.24 \text{ Hz} $$ $$ \nu_{3\rightarrow 4} = 60 \text{ MHz} + \frac{8.0}{2} \text{ Hz} - \frac{1}{2}(16.47) \text{ Hz} $$ $$ = 60 \text{ MHz} + 4.0 \text{ Hz} - 8.24 \text{ Hz} \approx 60 \text{ MHz} - 4.24 \text{ Hz} $$

计算相对强度,我们首先必须计算 $r$:

$$ r = \left[\frac{(\Delta^2+J^2)^{1/2}+\Delta}{(\Delta^2+J^2)^{1/2}-\Delta}\right]^{1/2} = \left[\frac{16.47 \text{ Hz} + 14.4 \text{ Hz}}{16.47 \text{ Hz} - 14.4 \text{ Hz}}\right]^{1/2} = \left[\frac{30.87}{2.07}\right]^{1/2} \approx [14.91]^{1/2} \approx 3.86 $$

因此相对强度是 $(r-1)^2/(r+1)^2 = (3.86-1)^2 / (3.86+1)^2 = (2.86)^2 / (4.86)^2 = 8.18 / 23.62 \approx 0.346$ 比 1。在 60 MHz 时,理想谱图看起来像这样:

草图:显示四个强度相对于中心频率 $\nu_0$ 分别为 0.35, 1, 1, 0.35)

在 270 MHz 时, $\Delta = \nu_0(\sigma_1-\sigma_2) = 270 \times 10^6 \times 0.24 \times 10^{-6} \text{ Hz} = 64.8 \text{ Hz}$ $\Delta^2 + J^2 = (64.8)^2 + (8.0)^2 = 4199.04 + 64 = 4263.04 \text{ Hz}^2$ $(\Delta^2 + J^2)^{1/2} = \sqrt{4263.04} \approx 65.29 \text{ Hz}$

$$ \nu_{1\rightarrow 2} = 270 \text{ MHz} - \frac{8.0}{2} \text{ Hz} - \frac{1}{2}(65.29) \text{ Hz} $$ $$ = 270 \text{ MHz} - 4.0 \text{ Hz} - 32.65 \text{ Hz} \approx 270 \text{ MHz} - 36.65 \text{ Hz} $$ $$ \nu_{1\rightarrow 3} = 270 \text{ MHz} - \frac{8.0}{2} \text{ Hz} + \frac{1}{2}(65.29) \text{ Hz} $$ $$ = 270 \text{ MHz} - 4.0 \text{ Hz} + 32.65 \text{ Hz} \approx 270 \text{ MHz} + 28.65 \text{ Hz} $$ $$ \nu_{2\rightarrow 4} = 270 \text{ MHz} + \frac{8.0}{2} \text{ Hz} + \frac{1}{2}(65.29) \text{ Hz} $$ $$ = 270 \text{ MHz} + 4.0 \text{ Hz} + 32.65 \text{ Hz} \approx 270 \text{ MHz} + 36.65 \text{ Hz} $$ $$ \nu_{3\rightarrow 4} = 270 \text{ MHz} + \frac{8.0}{2} \text{ Hz} - \frac{1}{2}(65.29) \text{ Hz} $$ $$ = 270 \text{ MHz} + 4.0 \text{ Hz} - 32.65 \text{ Hz} \approx 270 \text{ MHz} - 28.65 \text{ Hz} $$

计算 270 MHz 时的强度

$$ r = \left[\frac{(\Delta^2+J^2)^{1/2}+\Delta}{(\Delta^2+J^2)^{1/2}-\Delta}\right]^{1/2} = \left[\frac{65.29 \text{ Hz} + 64.8 \text{ Hz}}{65.29 \text{ Hz} - 64.8 \text{ Hz}}\right]^{1/2} = \left[\frac{130.09}{0.49}\right]^{1/2} \approx [265.49]^{1/2} \approx 16.3 $$

因此相对强度是 $(r-1)^2/(r+1)^2 = (16.3-1)^2 / (16.3+1)^2 = (15.3)^2 / (17.3)^2 = 234.09 / 299.29 \approx 0.78$ 比 1。理想化的 270 MHz 谱图(与 60 MHz 谱图使用相同刻度)看起来像这样:

草图:显示四个强度相对于中心频率 $\nu_0$ 分别为 0.78, 1, 1, 0.78,间隔比 60 MHz 谱图更宽)

注意,270 MHz 谱图看起来像一个由两个双重峰组成的一阶谱图内部间隔 $J = 8.0 \text{ Hz}$,而 60 MHz 谱图看起来像一个二阶谱图n+1 定则适用于 270 MHz 谱图,但不适用于 60 MHz 谱图

14.18 显示了 –CH$_2$–CH– 型三自旋系统计算谱图。在这种情况下,久期行列式是 $8 \times 8$,因为总共有 8 ($2 \times 2 \times 2 = 8$) 个自旋波函数谱图计算与双自旋系统非常相似,只是代数更复杂。注意 14.18 中,如果 $J \ll \nu_0|\sigma_1 - \sigma_2|$,则 n+1 定则适用,谱图由一个分开的双重峰和一个三重峰组成,如 1,1,2-三氯乙烷情况 14.8)顶部所示。

14.19a 显示了 1,2,3-三氯苯的 60 MHz 谱图。两组化学等价氢原子化学位移足够相似,使得 1,2,3-三氯苯必须被视为 AB$_2$ 分子。比较 14.18 和 14.19a 表明 $\nu_0|\sigma_1 - \sigma_2|/J$ 约为 1.5。 14.19b 显示了相同化合物的 270 MHz 谱图。在这种情况下,$\nu_0|\sigma_1 - \sigma_2|$ 足够大,使得谱图看起来是一的,具有一个分开的双重峰和一个三重峰,如图 14.18 顶部的条目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更高频率或更高场强仪器是有利的,避免了二阶谱图复杂性。现代核磁共振谱仪工作频率高达 750 MHz,从而大大提高了分辨率

14.18

–CH$_2$–CH– 型三自旋系统在不同 $J$ 与 $\nu_0|\sigma_1 - \sigma_2|$ 相对下的裂分模式

14.19

(a) 1,2,3-三氯苯的 60 MHz 谱图和 (b) 270 MHz 谱图。60 MHz 谱图二阶谱图,270 MHz 谱图是一阶谱图

问题

14-1. 证明方程 14.7 对于圆形轨道如何简化为方程 14.6。

14-2. 对于 C-13 自旋跃迁发生在 -90.0 MHz 时,需要施加多大的磁场强度

14-3. 对于质子自旋跃迁发生在 270.0 MHz 时,需要施加多大的磁场强度

14-4. 计算使用 300-MHz 核磁共振谱仪观测 14.1 中给出原子核共振所需的磁场强度

14-5. 结果表明,在某台核磁共振仪器上,质子化学位移 2.2 ppm 对应于 1100 Hz 的频率范围。确定这台仪器磁场强度

14-6. 证明化学位移范围 8.0 ppm 在 60-MHz 仪器上对应于 480 Hz 的频率范围。在 270-MHz 仪器上,频率范围是多少?

14-7. 证明图 14.6 中的顶部和底部刻度是一致的。

14-8. 使用方程 14.21 证明 $B_\text{TMS} - B_\text{H}$ 直接正比于 $\delta_\text{H}$,这类似于方程 14.23。解释这个结果

14-9. 大致绘制你认为乙酸甲酯核磁共振谱图会是什么样子

14-10. 大致绘制你认为二甲醚乙醇这两种异构体核磁共振谱图会是什么样子,并进行比较

14-11. 大致绘制你认为二乙醚核磁共振谱图会是什么样子

14-12. 大致绘制你认为 3-戊酮核磁共振谱图会是什么样子

14-13. 大致绘制你认为丙酸甲酯核磁共振谱图会是什么样子

14-14. 大致绘制你认为乙酸乙酯核磁共振谱图会是什么样子

14-15. 证明方程 14.27 的单位焦耳

14-16. 验证方程 14.36 和 14.37。

14-17. 验证方程 14.41 和 14.42。

14-18. 核自旋算符 $\hat{I}_x, \hat{I}_y$ 和 $\hat{I}_z$,像所有角动量算符一样,满足对易关系问题 6-13)

$$ [\hat{I}_x, \hat{I}_y] = i\hbar\hat{I}_z, \quad [\hat{I}_y, \hat{I}_z] = i\hbar\hat{I}_x, \quad \text{和} \quad [\hat{I}_z, \hat{I}_x] = i\hbar\hat{I}_y $$

定义(非厄米算符

$$ \hat{I}_+ = \hat{I}_x + i\hat{I}_y \quad \text{和} \quad \hat{I}_- = \hat{I}_x - i\hat{I}_y \tag{1} $$

并证明

$$ [\hat{I}_z, \hat{I}_+] = \hbar\hat{I}_+ \tag{2} $$

$$ [\hat{I}_z, \hat{I}_-] = -\hbar\hat{I}_- \tag{3} $$

14-19. 使用前一个问题中 $\hat{I}_+$ 和 $\hat{I}_-$ 的定义证明

$$ \hat{I}_+\hat{I}_- = \hat{I}^2 - \hat{I}_z^2 + \hbar\hat{I}_z $$

并证明

$$ \hat{I}_-\hat{I}_+ = \hat{I}^2 - \hat{I}_z^2 - \hbar\hat{I}_z $$

其中

$$ \hat{I}^2 = \hat{I}_x^2 + \hat{I}_y^2 + \hat{I}_z^2 $$

14-20. 使用问题 14-18 中的方程 2 和 $\hat{I}_z \beta = -\frac{\hbar}{2}\beta$ 的事实证明

$$ \hat{I}_+ \beta = (-\frac{\hbar}{2}+\hbar)\beta = \frac{\hbar}{2}\beta $$

因为 $\hat{I}_z \alpha = \frac{\hbar}{2}\alpha$,这个结果表明

$$ \hat{I}_+ \beta \propto \alpha $$

14-21. 这个问题证明了 $\hat{I}_+ \beta = c\alpha$ 或 $\hat{I}_- \alpha = c\beta$ 中的比例常数 $c$ 等于 $\hbar$。从以下式子开始

$$ \int \alpha^*\alpha d\tau = 1 = \frac{1}{c^2} \int (\hat{I}_+ \beta)^* (\hat{I}_+ \beta) d\tau $$

在上式积分的第二个因子中令 $\hat{I}_+ = \hat{I}_x + i\hat{I}_y$,并使用 $\hat{I}_x$ 和 $\hat{I}_y$ 是厄米算符事实,得到

$$ \int (\hat{I}_x \beta)^* \hat{I}_x \beta d\tau + i \int (\hat{I}_y \beta)^* \hat{I}_x \beta d\tau = c^2 $$

现在对两边取复共轭得到

$$ \int \beta^* \hat{I}_x \hat{I}_x \beta d\tau - i \int \beta^* \hat{I}_x \hat{I}_y \beta d\tau = c^2 $$ $$ = \int \beta^* \hat{I}_- \hat{I}_+ \beta d\tau $$

现在使用问题 14-19 中的结果证明

$$ c^2 = \int \beta^* \hat{I}_- \hat{I}_+ \beta d\tau = \int \beta^* (\hat{I}^2 - \hat{I}_z^2 - \hbar\hat{I}_z)\beta d\tau $$ $$ = \int \beta^* (\frac{3\hbar^2}{4} - \frac{\hbar^2}{4} - \hbar(-\frac{\hbar}{2})) \beta d\tau = \hbar^2 $$

或者说 $c=\hbar$。

14-22. 证明

$$ H_{y,11} = \frac{hJ_{12}}{\hbar^2} \iint d\tau_1 d\tau_2 \alpha^*(1)\alpha^*(2)\hat{I}_{y1}\hat{I}_{y2}\alpha(1)\alpha(2) = 0 $$

更一般地证明

$$ H_{x,jj} = H_{y,jj} = 0 \quad j = 1, 2, 3, 4 $$

其中 $j = 1, 2, 3, 4$ 指的是方程 14.30 给出的四个自旋函数

14-23. 验证方程 14.44。

14-24. 验证方程 14.46。

14-25. 绘制一个像 14.11 那样在 500 MHz 下采集的谱图草图

14-26. 对于一阶谱图方程 14.47)

$$ \nu_1^{\pm} = \nu_0(1-\sigma_1) \pm \frac{J_{12}}{2} $$

$$ \nu_2^{\pm} = \nu_0(1-\sigma_2) \pm \frac{J_{12}}{2} $$

证明双重峰中心间隔为 $\nu_0|\sigma_1 - \sigma_2|$,并且两个双重峰内的峰间距为 $J_{12}$。

14-27. 验证方程 14.55 和 14.56。

14-28. 证明

$$ H_{13} = \iint d\tau_1 d\tau_2 \alpha^*(1)\alpha^*(2) \hat{H} \beta(1)\alpha(2) = 0 $$

其中 $\hat{H}$ 由方程 14.58 给出。

14-29. 证明

$$ H_{11} = \iint d\tau_1 d\tau_2 \alpha^*(1)\alpha^*(2) \hat{H} \alpha(1)\alpha(2) $$ $$ = -\frac{1}{2}h\nu_0(1-\sigma_1) - \frac{1}{2}h\nu_0(1-\sigma_2) + \frac{hJ_{12}}{4} $$

其中 $\hat{H}$ 由方程 14.58 给出。

14-30. 证明

$$ H_{44} = \iint d\tau_1 d\tau_2 \beta^*(1)\beta^*(2) \hat{H} \beta(1)\beta(2) $$ $$ = \frac{1}{2}h\nu_0(1-\sigma_1) + \frac{1}{2}h\nu_0(1-\sigma_2) + \frac{hJ_{12}}{4} $$

其中 $\hat{H}$ 由方程 14.58 给出。

14-31. 证明方程 14.64 导出方程 14.65。

14-32. 绘制双自旋系统 –CH–CH– 在 $\nu_0|\sigma_1 - \sigma_2|/J = 20, 10, 5, 2, 1, 0.10$ 和 0.01 时的裂分模式草图

14-33. 证明具有 $J=0$ 的双自旋系统仅由两个组成,频率分别为 $\nu_0(1-\sigma_1)$ 和 $\nu_0(1-\sigma_2)$。

14-34. 证明对于一般的双自旋系统(参见 14.6),

$$ \nu_{1\rightarrow 2} = \frac{\nu_0}{2}(2-\sigma_1-\sigma_2) - \frac{J}{2} - \frac{1}{2}[\nu_0^2(\sigma_1-\sigma_2)^2 + J^2]^{1/2} $$

14-35. 证明表 14.6 中给出的频率当 $J \ll \nu_0|\sigma_1 - \sigma_2|$ 时可以简化为方程 14.66(以及方程 16.46)。

14-36. 使用 14.6 中的结果,计算双自旋系统在 $\nu_0 = 60 \text{ MHz}$ 和 500 MHz 下的谱图,已知 $\sigma_1 - \sigma_2 = 0.12 \times 10^{-6}$ 且 $J=8.0 \text{ Hz}$。

14-37. 在第 13 中,我们了解到从 $i$ 到 $j$ 的跃迁选择规则由以下形式积分控制(方程 13.52)

$$ \int \psi_j^* \hat{H}^{(1)} \psi_i d\tau $$

其中 $\hat{H}^{(1)}$ 是导致从一个态跃迁到另一个哈密顿算符。在核磁共振波谱学中,需要考虑两个磁场。一个是由磁体产生的静磁场 $\vec{B}_0$,它使样品核自旋对齐。我们通常将此取在 $z$ 方向,并且质子自旋态 $\alpha$ 和 $\beta$ 是相对于此定义的。当自旋系统射频场 $\vec{B}_1 = B_1 \cos 2\pi \nu t$ 辐照时,会发生核自旋跃迁。在这种情况下,

$$ \hat{H}^{(1)} = -\vec{\mu} \cdot \vec{B}_1 = -\gamma \hat{\vec{I}} \cdot \vec{B}_1 $$

证明核磁共振选择规则由以下形式积分控制

$$ P_x = \int \psi_j^* \hat{I}_x \psi_i d\tau $$

以及涉及 $\hat{I}_y$ 和 $\hat{I}_z$ 的类似积分。现在证明 $P_x \neq 0$, $P_y \neq 0$, 和 $P_z = 0$,这表明射频场必须垂直于静磁场

14-38. 考虑第 14-6 的双自旋系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规则由下式控制

$$ P_x = \iint d\tau_1 d\tau_2 \psi_j^* (\hat{I}_{x1}+\hat{I}_{x2}) \psi_i $$

以及类似的涉及 $P_y$ 的方程。使用方程 14.30 给出的符号证明允许的跃迁只有 $1 \rightarrow 2, 1 \rightarrow 3, 2 \rightarrow 4$ 和 $3 \rightarrow 4$。

14-39. 使用方程 14.51 给出的自旋函数证明允许的跃迁只有 $1 \rightarrow 3$ 和 $3 \rightarrow 4$。

理查德·N·扎尔(Richard N. Zare)于 1939 11 19 日出生俄亥俄州克利夫兰。1964 ,他在哈佛大学获得化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论文研究分子偏振光束光解时预期的角分布,以及如何根据由光谱常数构建势能曲线计算 Franck-Condon 因子。在麻省理工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系任教后,他于 1977 加入斯坦福大学,目前是玛格丽特·布莱克·威尔伯化学讲席教授。他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研究各种主题范围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理解到单细胞化学内容性质扎尔是利用激光技术研究广泛化学问题先驱。1988 ,他撰写了《角动量:理解化学物理中的空间方面》(Angular Momentum: Understanding Spatial Aspects in Chemistry and Physics),该现已成为量子力学角动量领域的经典教材扎尔获得了许多奖项荣誉,迄今为止最负盛名的是 1983 获得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6 ,他当选为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主席,该委员会负责审查和批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整体项目计划和年度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