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 多电子原子

我们在第 6 章末尾介绍了氦原子。我们在那里展示了,如果我们认为原子核固定在原点,则薛定谔方程形式

$$ \left\{\hat{H}_{\text{H}}(1) + \hat{H}_{\text{H}}(2) + \frac{e^2}{4\pi\epsilon_0 r_{12}}\right\}\psi(\mathbf{r}_1, \mathbf{r}_2) = E\psi(\mathbf{r}_1, \mathbf{r}_2) \quad (8.1) $$

其中 $\hat{H}_{\text{H}}(j)$ 是电子$j$ 的类氢哈密顿算符(见方程 6.2)。如果没有电子排斥项存在方程 8.1 将可以被直接求解。它的本征函数将是类氢波函数乘积,而它的本征值将是两个电子类氢能量之和(见第 3–9 节)。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多电子系统,尽管氦原子化学家而言似乎兴趣不大,我们仍将在这一章中详细讨论它,因为氦原子求解展示了解决复杂原子问题所用的技术。随后,在引入电子自旋泡利不相容原理概念之后,我们将讨论更复杂原子哈特里–福克理论。最后,我们将讨论原子离子项符号 ,以及它们如何用于标记电子态。这一章展示了量子力学分析原子电子性质方面的强大效用

8-1. 原子分子计算原子单位表示

我们将把微扰理论变分法都应用于氦原子,但在这样做之前,我们将引入一套单位,称为原子单位,这一套单位原子分子计算中被广泛使用以简化方程原子分子尺度上的质量电荷自然单位电子质量电子电荷大小质子电荷)。回想一下在第 5 章方程 5.52)中,我们看到原子分子尺度角动量自然单位是 $\hbar$。原子尺度上的长度自然单位玻尔半径(参见第 1-8 节6-4 节

$$ a_0 = \frac{4\pi\epsilon_0 \hbar^2}{m_e e^2} \quad (8.2) $$

$$ a_0 = \frac{4\pi\epsilon_0 \hbar^2}{m_e e^2} \quad (8.2) $$

我们在第 7 章中反复看到,能量自然单位

$$ E = \frac{m_e e^4}{16\pi^2 \epsilon_0^2 \hbar^2} \quad (8.3) $$

原子分子计算中,使用在该尺度自然单位是很方便的。表 8.1 给出了我们将在原子分子计算中采用的单位。这一套单位被称为原子单位能量原子单位被称为哈特里,记为 $E_{\text{h}}$。注意,在原子单位中,氢原子基态能量固定原子核近似下)是 $-E_{\text{h}}/2$(参见方程 6.44)。

表 8.1 原子单位及其SI 等效值

属性 原子单位 SI 等效值
质量 电子质量,$m_e$ $9.1094 \times 10^{-31}$ kg
电荷 质子电荷,$e$ $1.6022 \times 10^{-19}$ C
角动量 普朗克常数除以$2\pi$,$\hbar$ $1.0546 \times 10^{-34}$ J·s
距离 玻尔半径,$a_0 = \frac{4\pi\epsilon_0 \hbar^2}{m_e e^2}$ $5.2918 \times 10^{-11}$ m
能量 $\frac{m_e e^4}{16\pi^2 \epsilon_0^2 \hbar^2} = E_{\text{h}}$ $4.3597 \times 10^{-18}$ J
电容率 $4\pi\epsilon_0$ $1.1127 \times 10^{-10}$ C$^2$·J$^{-1}$·m$^{-1}$

示例 8-1

能量原子单位由下式给出

$$ 1 E_{\text{h}} = \frac{m_e e^4}{16\pi^2 \epsilon_0^2 \hbar^2} $$

焦耳 (J)、千焦耳/摩尔 (kJ·mol$^{-1}$)、波数 (cm$^{-1}$) 和电子伏 (eV) 为单位表示 $1 E_{\text{h}}$。第 276 页

8-1. 原子分子计算原子单位表示

解答

为了找到以焦耳表示的 $1 E_{\text{h}}$,我们将 $m_e, e, 4\pi\epsilon_0$ 和 $\hbar$ 的 SI 值代入上面的方程。使用表 8.1 中的这些,我们得到

$$ 1 E_{\text{h}} = \frac{(9.1094 \times 10^{-31} \text{ kg}) (1.6022 \times 10^{-19} \text{ C})^4}{(1.1127 \times 10^{-10} \text{ C}^2 \cdot \text{J}^{-1} \cdot \text{m}^{-1})^2(1.0546 \times 10^{-34} \text{ J}\cdot\text{s})^2} $$

$$ = 4.3597 \times 10^{-18} \text{ J} $$

如果我们我们将这个结果乘以阿伏伽德罗常数,我们得到

$$ 1 E_{\text{h}} = 2625.5 \text{ kJ}\cdot\text{mol}^{-1} $$

为了用波数 (cm$^{-1}$) 表示 $1 E_{\text{h}}$,我们使用方程

$$ \bar{\nu} = \frac{1}{\lambda} = \frac{h\nu}{hc} = \frac{E}{ch} = \frac{4.3597 \times 10^{-18} \text{ J}}{(2.9979 \times 10^8 \text{ m}\cdot\text{s}^{-1})(6.6261 \times 10^{-34} \text{ J}\cdot\text{s})} $$

$$ = 2.1947 \times 10^7 \text{ m}^{-1} = 2.1947 \times 10^5 \text{ cm}^{-1} $$

因此我们可以写

$$ 1 E_{\text{h}} = 2.1947 \times 10^5 \text{ cm}^{-1} $$

最后,为了用电子伏特表示一个 $E_{\text{h}}$,我们使用转换因子

$$ 1 \text{ eV} = 1.6022 \times 10^{-19} \text{ J} $$

使用之前得到的 $E_{\text{h}}$ 的焦耳值,我们有

$$ 1 E_{\text{h}} = (4.3597 \times 10^{-18} \text{ J}) \left(\frac{1 \text{ eV}}{1.6022 \times 10^{-19} \text{ J}}\right) $$

$$ = 27.211 \text{ eV} $$

原子单位使用极大地简化了我们在原子分子计算中将使用的绝大多数方程。例如,氦原子哈密顿算符

$$ \hat{H} = -\frac{\hbar^2}{2m_e}\nabla_1^2 - \frac{\hbar^2}{2m_e}\nabla_2^2 - \frac{2e^2}{4\pi\epsilon_0 r_1} - \frac{2e^2}{4\pi\epsilon_0 r_2} + \frac{e^2}{4\pi\epsilon_0 r_{12}} \quad (8.4) $$

原子单位中变得很简单(问题 8-7

$$ \hat{H} = -\frac{1}{2}\nabla_1^2 - \frac{1}{2}\nabla_2^2 - \frac{2}{r_1} - \frac{2}{r_2} + \frac{1}{r_{12}} \quad (8.5) $$

原子分子计算中使用原子单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计算出的能量物理常数(如电子质量普朗克常数等)的无关。随着实验方法学进展进一步完善物理常数,使用原子单位计算的能量不会受到这些完善影响。例如,我们将在第 277 页看到

278

下一节,氦原子基态能量的最精确计算结果为 $-2.903 724 375 E_{\text{h}}$(表 8.2),这在计算完成时花费了数月计算机时间。由于使用了原子单位,这个将永远不需要重新确定

8-2. 微扰理论变分法都能对氦原子产生优异结果

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 $\hat{H}\psi = E\psi$,其中 $\hat{H}$ 由方程 8.5 给出。我们在第 7-4 节末尾通过将电子排斥项视为微扰,将微扰理论应用于这个问题,并发现通过一阶能量由下式给出

$$ E = -Z^2 + \frac{5}{8}Z = -\frac{11}{4}E_{\text{h}} = -2.750 E_{\text{h}} \quad (8.6) $$

或 $-7220$ kJ·mol$^{-1}$。实验测得的能量值为 $-2.9033 E_{\text{h}}$,或 $-7623$ kJ·mol$^{-1}$,因此我们看到一阶微扰理论给出的结果大约有 5% 的误差ScheerKnight(参见表 8.2)通过多阶微扰理论计算能量,发现

$$ E = -Z^2 + \frac{5}{8}Z - 0.15766 + \frac{0.00870}{Z} + \frac{0.000889}{Z^2} + \dots \quad (8.7) $$

方程 8.7 产生的能量值为 $-2.9037 E_{\text{h}}$,与实验值 $-2.9033 E_{\text{h}}$ 非常吻合。我们也可以使用变分法计算氦原子基态能量。在第 7-1 节中,我们使用了

$$ \psi(\mathbf{r}_1, \mathbf{r}_2) = \psi_{1s}(\mathbf{r}_1)\psi_{1s}(\mathbf{r}_2) \quad (8.8) $$

其中

$$ \psi_{1s}(r_j) = \left(\frac{Z^3}{\pi}\right)^{1/2} e^{-Zr_j} \quad (8.9) $$

原子单位中作为试函数,其中 $Z$ 是一个变分参数,并发现

$$ E = -\left(\frac{27}{16}\right)^2 E_{\text{h}} = -2.8477 E_{\text{h}} \quad (8.10) $$

一阶微扰理论结果 $-2.7500 E_{\text{h}}$ 和更高阶结果 $-2.9037 E_{\text{h}}$ 相比。我们发现一阶微扰理论或我们的变分近似能量实验值之间的吻合可能看起来相当好,但让我们更仔细地检查这种吻合氦原子电离能 (IE) 由下式给出

$$ \text{IE} = E_{\text{He}^+} - E_{\text{He}} \quad (8.11) $$

He$^+$ 的能量是 $-2 E_{\text{h}}$(问题 8-2),所以我们有

$$ \text{IE} = \left(-2 + \frac{11}{4}\right)E_{\text{h}} = 0.7500 E_{\text{h}} $$

$$ = 1969 \text{ kJ}\cdot\text{mol}^{-1} \quad (\text{一阶微扰理论}) $$

第 279 页

280

$$ \text{IE} = -2 + \left(\frac{27}{16}\right)^2 E_{\text{h}} = 0.8477 E_{\text{h}} $$

$$ = 2226 \text{ kJ}\cdot\text{mol}^{-1} \quad (\text{我们的变分结果}) $$

电离能实验值是 $0.9033 E_{\text{h}}$,或 $2372$ kJ·mol$^{-1}$。即使是我们的变分结果,与总能量实验值有 6% 的差异,如果你意识到 $0.0056 E_{\text{h}}$ 的误差相当于 $150$ kJ·mol$^{-1}$,这与化学键强度是同一数量级的,那么这个结果也不是太令人满意。显然,我们必须做得更好。提高我们结果的一种方法是使用比方程 8.8一般试函数。因为合适的试函数可以是几乎任何函数,我们不限于选择 1s 类氢波函数。例如,1930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斯莱特 (John Slater) 引入了一套轨道,现在称为斯莱特轨道,其形式

$$ S_{nlm}(r, \theta, \phi) = N_{nl} r^{n-1} e^{-\zeta r} Y_l^m(\theta, \phi) \quad (8.12) $$

其中 $N_{nl} = (2\zeta)^n / [(2n)!]^{1/2}$ 是归一化常数,$Y_l^m(\theta, \phi)$ 是球谐函数第 6-2 节表 6.3)。参数 $\zeta$ (zeta) 被视为任意的,不一定等于氢样轨道中的 $Z/n$。注意,斯莱特轨道径向部分没有像氢原子轨道那样的节点

示例 8-2

证明 $S_{nlm}(r, \theta, \phi)$ 与 $S_{n'lm}(r, \theta, \phi)$ 不正交

解答

我们必须证明 $I \neq 0$,其中

$$ I = \int_0^\infty dr r^2 \int_0^\pi d\theta \sin\theta \int_0^{2\pi} d\phi S_{nlm}(r, \theta, \phi) S_{n'lm}(r, \theta, \phi) $$

$$ = \int_0^\infty dr r^n r^{n'} e^{-\zeta r} e^{-\zeta r} \int_0^\pi d\theta \sin\theta \int_0^{2\pi} d\phi Y_l^m(\theta, \phi)^* Y_l^m(\theta, \phi) $$

根据方程 6.31,$\theta$ 和 $\phi$ 上的积分等于 1,剩下

$$ I = \int_0^\infty r^{n+n'} e^{-2\zeta r} dr \neq 0. $$

这个积分不可能等于零,因为被积函数总是正的。第 280 页

8-2. 微扰理论变分法都能对氦原子产生优异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

$$ \psi = S_{100}(\mathbf{r}_1, \theta_1, \phi_1) S_{100}(\mathbf{r}_2, \theta_2, \phi_2) $$

$$ = \frac{\zeta^3}{\pi} e^{- \zeta (r_1 + r_2)} \quad (8.13) $$

作为试函数,其中 $\zeta$ 是唯一的变分参数,那么我们上面已经看到 $\zeta = 1.6875 = (27/16)$,并且 $E = -2.8477 E_{\text{h}}$(另见表 8.2)。这个 $E$ 给出的电离能为 $2226$ kJ·mol$^{-1}$,而实验值为 $2373$ kJ·mol$^{-1}$。如果我们也让 $n$ 成为变分参数,使得试函数

$$ \psi = S_{n00}(\mathbf{r}_1, \theta_1, \phi_1) S_{n00}(\mathbf{r}_2, \theta_2, \phi_2) $$

$$ = \frac{(2\zeta)^{2n+1}}{4\pi (2n)!} r_1^{n-1} r_2^{n-1} e^{-\zeta (r_1 + r_2)} \quad (8.14) $$

那么我们发现 $n = 0.995, \zeta = 1.6116$,并且 $E = -2.8542 E_{\text{h}}$,导致电离能为 $2242$ kJ·mol$^{-1}$。如果我们使用更灵活的试函数形式,其中 $\psi(\mathbf{r}_1, \mathbf{r}_2)$ 是单电子函数(即轨道)的乘积

$$ \psi(\mathbf{r}_1, \mathbf{r}_2) = \phi(\mathbf{r}_1)\phi(\mathbf{r}_2) \quad (8.15) $$

并允许 $\phi(\mathbf{r})$ 是完全一般的,那么我们将达到一个既实际理论极限。在这个极限下,$E = -2.8617 E_{\text{h}}$,电离能为 $0.8617 E_{\text{h}}$,与最佳变分值 $-2.9037 E_{\text{h}}$ 和 $0.9033 E_{\text{h}}$ 分别相比。这个极限值是使用单电子波函数乘积形式方程 8.15)的试函数所能获得的最佳能量值。这个极限称为Hartree-Fock 极限,我们将在下一节更详细地讨论它。注意,电子 轨道概念Hartree-Fock 近似中得到了保留。如果我们不限制试函数单电子轨道乘积,那么我们可以继续并获得基本上精确能量人们发现,在试函数中明确包含电子距离 $r_{12}$ 的是有利的。Hylleras 在 1930首次做到了这点,他引入了一种(未归一化的)试函数形式

$$ \psi(r_1, r_2, r_{12}) = e^{-Zr_1} e^{-Zr_2} [1 + c r_{12}] \quad (8.16) $$

使用 $Z$ 和 $c$ 作为变分参数Hylleras 获得了 $E = -2.8913 E_{\text{h}}$ 的,与精确值相差不到 0.5%。使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进行到大量的,从而获得基本上精确能量。最广泛的此类计算是由Pekeris 于 1959进行的,他使用 1078 个参数获得了 $E = -2.903 724 375 E_{\text{h}}$。第 281 页

282

尽管这些计算确实表明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包含 $r_{12}$ 变分法来获得基本上精确能量,但这些计算计算上相当困难,并且不容易应用于大原子分子。此外,我们完全放弃了轨道概念轨道概念化学家来说非常有益,因此现在的方案是找到上面提到的 Hartree-Fock 轨道,并通过某种方法(如微扰理论)对其进行修正概述氦原子Hartree-Fock 过程是很有启发性的,因为对于这个双电子体系方程相当简单,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物理解释

8-3. Hartree-Fock 方程通过自洽场方法求解

氦原子Hartree-Fock 过程起点是将双电子波函数写成轨道乘积,如方程 8.15 所示:

$$ \psi(\mathbf{r}_1, \mathbf{r}_2) = \phi(\mathbf{r}_1)\phi(\mathbf{r}_2) \quad (8.17) $$

方程 8.17 右边的两个函数是相同的,因为我们假设两个电子都在同一个轨道中,这与泡利不相容原理一致。根据方程 8.17电子 2 的概率分布是 $\phi^{*}(\mathbf{r}_2)\phi(\mathbf{r}_2)d\mathbf{r}_2$。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概率分布经典地解释为电荷密度,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子 1 在 $\mathbf{r}_1$ 由于电子 2 引起的势能是(原子单位

$$ V^{\text{eff}}(\mathbf{r}_1) = \int \phi^*(\mathbf{r}_2)\frac{1}{r_{12}}\phi(\mathbf{r}_2)d\mathbf{r}_2 \quad (8.18) $$

其中上标 "eff" 强调 $V^{\text{eff}}(\mathbf{r}_1)$ 是一个有效平均势。我们现在定义一个有效单电子哈密顿算符

$$ \hat{H}^{\text{eff}}(\mathbf{r}_1) = -\frac{1}{2}\nabla_1^2 - \frac{2}{r_1} + V^{\text{eff}}(\mathbf{r}_1) \quad (8.19) $$

对应于此有效哈密顿算符薛定谔方程

$$ \hat{H}^{\text{eff}}(\mathbf{r}_1)\phi(\mathbf{r}_1) = \epsilon_1\phi(\mathbf{r}_1) \quad (8.20) $$

对于 $\phi(\mathbf{r}_2)$ 也有一个类似的方程,但由于 $\phi(\mathbf{r}_1)$ 和 $\phi(\mathbf{r}_2)$ 具有相同的函数形式,我们只需要考虑一个像方程 8.20 这样的方程方程 8.20氦原子Hartree-Fock 方程,其给出了氦原子最佳轨道波函数。注意,$\hat{H}^{\text{eff}}(\mathbf{r}_1)$ 通过方程 8.18 依赖于 $\phi(\mathbf{r}_2)$。因此,我们必须知道方程 8.20,然后才能知道算符求解方程 8.20 这样的方程方法是通过一种称为自洽场方法方案,这可以在计算机上非常容易地实现。第 282 页

8-3. Hartree-Fock 方程通过自洽场方法求解

首先,我们猜测 $\phi(\mathbf{r}_2)$ 的形式,并用它通过方程 8.18 计算 $V^{\text{eff}}(\mathbf{r}_1)$。然后我们解方程 8.20 得到 $\phi(\mathbf{r}_1)$。通常,经过一轮循环后,用作输入的 $\phi(\mathbf{r})$ 和作为输出获得的 $\phi(\mathbf{r})$ 是不同的。[记住 $\phi(\mathbf{r}_1)$ 和 $\phi(\mathbf{r}_2)$ 具有相同的函数形式。] 现在我们用这个新的 $\phi(\mathbf{r}_2)$ 计算 $V^{\text{eff}}(\mathbf{r}_1)$,然后解方程 8.20 得到一个新的 $\phi(\mathbf{r}_1)$。这个循环过程一直持续到用作输入的 $\phi(\mathbf{r}_2)$ 和从方程 8.20 得到的 $\phi(\mathbf{r}_1)$ 足够接近,或者说是自洽的。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轨道称为Hartree-Fock 轨道。实际上,我们使用斯莱特轨道线性组合作为 $\phi(\mathbf{r})$,改变每个斯莱特轨道中的参数以及使用的斯莱特轨道数量,直到收敛。对于氦原子,获得的结果

$$ \phi_{1s}(r_1) = 0.75738 e^{-1.4300r_1} + 0.43658 e^{-2.4415r_1} + 0.17295 e^{-4.0996r_1} - 0.02730 e^{-6.4843r_1} + 0.06675 e^{-7.978r_1} $$

对于 $\phi_{1s}(r_2)$ 有一个相同的方程Hartree-Fock 极限给出 $E_{\text{HF}} = -2.8617 E_{\text{h}}$,而精确值为 $E_{\text{exact}} = -2.9037 E_{\text{h}}$。这个过程轨道近似下给出了能量最佳值结果似乎证明了将轨道概念用于多电子原子(和分子)是合理的。研究自洽场能量精确能量之间的差异是很有启发性的。因为 $\psi(\mathbf{r}_1, \mathbf{r}_2) = \phi(\mathbf{r}_1)\phi(\mathbf{r}_2)$,所以两个电子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或者至少只通过某种平均有效势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说这些电子不相关的,我们定义关联能CE)为

$$ \text{关联能} = \text{CE} = E_{\text{exact}} - E_{\text{HF}} \quad (8.21) $$

对于氦原子关联能是(见表 8.2

$$ \text{CE} = (-2.9037 + 2.8617) E_{\text{h}} = -0.0420 E_{\text{h}} = -110 \text{ kJ}\cdot\text{mol}^{-1} $$

尽管在这种情况Hartree-Fock 能量几乎是精确能量的 99%,但差异仍然是 $110$ kJ·mol$^{-1}$,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大约与化学键强度处于同一数量级。我们将在第 8-7 节第 11 章中更多地讨论这个差异氦原子基态就说到这里。现在让我们考虑锂原子。根据方程 8.17自然会用以下形式开始变分计算

$$ \psi(\mathbf{r}_1, \mathbf{r}_2, \mathbf{r}_3) = \phi_{1s}(\mathbf{r}_1)\phi_{1s}(\mathbf{r}_2)\phi_{1s}(\mathbf{r}_3) $$

其中 $\phi_{1s}$ 是类氢斯莱特 1s 轨道,但我们从普通化学中知道不能将三个电子放入一个 1s 轨道。这个事实引导我们讨论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自旋第 283 页

284

8-4. 电子具有固有自旋角动量

虽然薛定谔方程在预测或解释大多数实验结果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它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其中之一是钠原子光谱中的双重黄线薛定谔方程预测在 590 nm 附近应该只有一条谱线,但在 589.59 nm 和 588.99 nm 处观察到了两条紧密间隔的谱线(一个双线)。这一观察以及其他一些观察在 1925 由两位年轻的荷兰物理学家George UhlenbeckSamuel Goudsmit 解释,他们提出电子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其自旋角动量沿 $z$ 分量为 $\pm \hbar/2$。这个建议相当于为电子引入了第四个量子数。这个代表电子自旋角动量 $z$ 分量第四个量子数现在称为自旋量子数,$m_s$,在原子单位中取 $\pm 1/2$。我们将简单地将自旋概念嫁接”到量子理论和我们之前提出的公设上。这可能看起来是一种不太令人满意方法,但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它已被证明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 (Paul Dirac) 发展了量子力学相对论推广,其最大的成功之一是自旋一种完全自然方式出现。然而,我们将在这里以一种 临时方式引入自旋。到目前为止,在刚性转子情况下(第 5-8 节)或氢原子轨道角动量情况下(第 6-2 节),我们将角动量限制为整数值 $J$ 或 $l$。根据UhlenbeckGoudsmit建议,我们将为电子自旋引入半整数角动量。就像我们有 $\hat{L}^2$ 和 $\hat{L}_z$ 的本征值方程一样(方程 6.336.38),

$$ \hat{L}^2 Y_l^m(\theta, \phi) = \hbar^2 l(l+1) Y_l^m(\theta, \phi) \quad (8.22) $$

$$ \hat{L}_z Y_l^m(\theta, \phi) = m\hbar Y_l^m(\theta, \phi) $$

我们定义自旋算符 $\hat{S}^2$ 和 $\hat{S}_z$ 及其本征函数 $\alpha$ 和 $\beta$ 由以下方程给出

$$ \hat{S}^2 \alpha = \frac{1}{2}\left(\frac{1}{2}+1\right)\hbar^2 \alpha \quad \hat{S}^2 \beta = \frac{1}{2}\left(\frac{1}{2}+1\right)\hbar^2 \beta \quad (8.23) $$

$$ \hat{S}_z \alpha = m_s \alpha = \frac{1}{2}\hbar \alpha \quad \hat{S}_z \beta = m_s \beta = -\frac{1}{2}\hbar \beta \quad (8.24) $$

类比方程 8.22,$\alpha = Y_{1/2}^{1/2}$ 和 $\beta = Y_{1/2}^{-1/2}$,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关联,并且 $\alpha$ 和 $\beta$ 以及 $\hat{S}^2$ 和 $\hat{S}_z$ 本身,无需进一步指定。第 284 页

8-5. 波函数必须在任意两个电子互换时反对称

正如我们可以写出氢原子电子轨道角动量平方值由下式给出

$$ L^2 = \hbar^2 l(l+1) \quad (8.25) $$

我们也可以说电子自旋角动量平方

$$ S^2 = \hbar^2 s(s+1) \quad (8.26) $$

与 $l$ 可以从 0 到 $\infty$ 不同,$s$ 只能取 $s = 1/2$。注意,由于 $s$ 不允许取较大的自旋角动量永远不能表现出经典行为。(参见第 3-6 节。)自旋严格来说是一个非经典概念方程 8.238.24 中的函数 $\alpha$ 和 $\beta$ 称为自旋本征函数。即使我们不知道(或不需要知道)算符 $\hat{S}$ 和 $\hat{S}_z$ 的形式,它们必须是厄米的,因此 $\alpha$ 和 $\beta$ 必须是正交归一的,我们形式地写为

$$ \int \alpha^*(\sigma)\alpha(\sigma)d\sigma = \int \beta^*(\sigma)\beta(\sigma)d\sigma = 1 \quad (8.27) $$

$$ \int \alpha^*(\sigma)\beta(\sigma)d\sigma = \int \alpha(\sigma)\beta^*(\sigma)d\sigma = 0 $$

其中 $\sigma$ 称为自旋变量自旋变量没有经典模拟。我们将以严格形式意义使用方程 8.27

8-5. 波函数必须在任意两个电子互换时反对称

我们现在必须将自旋函数空间波函数包含在一起。我们假定波函数空间自旋部分独立的,因此写为

$$ \Psi(x, y, z, \sigma) = \psi(x, y, z)\alpha(\sigma) \quad \text{或} \quad \psi(x, y, z)\beta(\sigma) \quad (8.28) $$

完整的单电子波函数 $\Psi$ 称为自旋轨道。以类氢波函数为例,类氢原子前两个自旋轨道

$$ \Psi_{100\frac{1}{2}} = \left(\frac{Z^3}{\pi}\right)^{1/2} e^{-Zr} \alpha $$

$$ \Psi_{100-\frac{1}{2}} = \left(\frac{Z^3}{\pi}\right)^{1/2} e^{-Zr} \beta \quad (8.29) $$

因此,这些自旋轨道中的每一个都是归一化的,因为我们可以写

$$ \int \Psi_{100\frac{1}{2}}(r, \sigma)^*\Psi_{100\frac{1}{2}}(r, \sigma)4\pi r^2 dr d\sigma = \int_0^\infty \frac{Z^3}{\pi} e^{-2Zr} 4\pi r^2 dr \int \alpha^*\alpha d\sigma = 1 \quad (8.30) $$

第 285 页

286

我们使用了方程 8.27。上述两个自旋轨道彼此正交,因为

$$ \int \Psi_{100\frac{1}{2}}(r, \sigma)^*\Psi_{100-\frac{1}{2}}(r, \sigma)4\pi r^2 dr d\sigma = \int_0^\infty \frac{Z^3}{\pi} e^{-2Zr} 4\pi r^2 dr \int \alpha^*\beta d\sigma = 0 \quad (8.31) $$

注意,即使方程 8.31 中的 “100” 部分归一化,这两个自旋轨道由于自旋部分正交。您可能从普通化学中记得,原子中的任何两个电子不能具有所有四个量子数 $n, l, m_l,$ 和 $m_s$ 的相同。这个限制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还有一个更基本表述,它限制多电子波函数形式。我们将泡利不相容原理作为量子力学另一个公设来提出,但在这样做之前,我们必须引入反对称波函数概念。让我们回到氦原子,并写下

$$ \psi(1, 2) = 1s\alpha(1)1s\beta(2) \quad (8.32) $$

其中 $1s\alpha$ 和 $1s\beta$ 分别是 $\Psi_{100\frac{1}{2}}$ 和 $\Psi_{100-\frac{1}{2}}$ 的简写,并且参数 1 和 2 分别表示电子 1 和 2 的所有四个坐标($x, y, z,$ 和 $\sigma$)。注意,方程 8.32 对应于方程 8.29 给出的两个波函数乘积。由于已知实验不能区分一个电子另一个电子,我们说电子不可区分的,因此不能标记。因此,波函数

$$ \psi(2, 1) = 1s\alpha(2)1s\beta(1) \quad (8.33) $$

方程 8.32 等价。在数学上,不可区分性要求我们对包含所有可能的电子标记线性组合进行处理。对于双电子原子,我们对方程 8.328.33 进行线性组合

$$ \Psi_1 = \frac{1}{\sqrt{2}}[\psi(1, 2) + \psi(2, 1)] = \frac{1}{\sqrt{2}}[1s\alpha(1)1s\beta(2) + 1s\alpha(2)1s\beta(1)] \quad (8.34) $$

$$ \Psi_2 = \frac{1}{\sqrt{2}}[\psi(1, 2) – \psi(2, 1)] = \frac{1}{\sqrt{2}}[1s\alpha(1)1s\beta(2) – 1s\alpha(2)1s\beta(1)] \quad (8.35) $$

$\Psi_1$ 和 $\Psi_2$ 都描述了有两个不可区分的电子状态;一个电子自旋轨道 $1s\alpha$ 中,另一个在 $1s\beta$ 中。两个波函数都没有指定哪个电子在哪个自旋轨道中,也不应该指定,因为电子不可区分的。波函数 $\Psi_1$ 和 $\Psi_2$ 都似乎是氦原子基态可接受波函数,但实验结果表明我们必须使用波函数 $\Psi_2$ 来描述氦原子基态。注意,$\Psi_2$ 具有在两个电子互换时改变符号性质,因为

$$ \Psi_2(2, 1) = \frac{1}{\sqrt{2}}[\psi(2, 1) – \psi(1, 2)] = -\Psi_2(1, 2) \quad (8.36) $$

第 286 页

8-5. 波函数必须在任意两个电子互换时反对称

我们说 $\Psi_2(1, 2)$ 在两个电子互换下是反对称的氦原子基态仅由 $\Psi_2$ 描述的观察仅仅是泡利不相容原理的一个例子

公设 6 所有电子波函数任意两个电子互换时必须是反对称的。

第 8-6 节中,我们将证明公设 6 暗示了更熟悉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表述,即原子中的任何两个电子不能具有相同的四个量子数 $n, l, m_l,$ 和 $m_s$ 的

示例 8-3

方程 8.35 给出的波函数 $\Psi_2(1,2)$ 未归一化。已知“1s”部分归一化,确定 $\Psi_2(1, 2)$ 的归一化常数

解答

我们想找到常数 $c$,使得

$$ I = c^2 \int \Psi_2^*(1, 2)\Psi_2(1, 2)d\mathbf{r}_1d\mathbf{r}_2d\sigma_1 d\sigma_2 = 1 $$

首先注意到 $\Psi_2(1, 2)$ 可以分解空间部分自旋部分乘积

$$ \Psi_2(1, 2) = 1s(1)1s(2)[\alpha(1)\beta(2) – \alpha(2)\beta(1)] $$

$$ = 1s(r_1)1s(r_2)[\alpha(\sigma_1)\beta(\sigma_2) – \alpha(\sigma_2)\beta(\sigma_1)] \quad (8.37) $$

归一化积分成为三个积分乘积

$$ I = c^2 \int 1s^*(r_1)1s(r_1)d\mathbf{r}_1 \int 1s^*(r_2)1s(r_2)d\mathbf{r}_2 \times $$

$$ \int [\alpha^*(\sigma_1)\beta^*(\sigma_2) – \alpha^*(\sigma_2)\beta^*(\sigma_1)][\alpha(\sigma_1)\beta(\sigma_2) – \alpha(\sigma_2)\beta(\sigma_1)]d\sigma_1 d\sigma_2 $$

空间积分等于 1,因为我们将 1s 轨道假定为归一化的。现在我们来看自旋积分。当自旋积分的被积函数中的两项相乘时,我们得到四个积分。其中一个积分

$$ \int\int \alpha^*(\sigma_1)\beta^*(\sigma_2)\alpha(\sigma_1)\beta(\sigma_2)d\sigma_1 d\sigma_2 $$

$$ = \int \alpha^*(\sigma_1)\alpha(\sigma_1)d\sigma_1 \int \beta^*(\sigma_2)\beta(\sigma_2)d\sigma_2 = 1 $$

我们使用了方程 8.27另一个

$$ \int\int \alpha^*(\sigma_1)\beta^*(\sigma_2)\alpha(\sigma_2)\beta(\sigma_1)d\sigma_1 d\sigma_2 $$

$$ = \int \alpha^*(\sigma_1)\beta(\sigma_1)d\sigma_1 \int \beta^*(\sigma_2)\alpha(\sigma_2)d\sigma_2 = 0 $$

第 287 页

288

另外两个分别等于 1 和 0,因此

$$ I = c^2 \int \Psi_2^*(1, 2)\Psi_2(1, 2)d\mathbf{r}_1 d\mathbf{r}_2 d\sigma_1 d\sigma_2 = 2c^2 $$

为了使 $I = 1$, $c = 1/\sqrt{2}$。

8-6. 反对称波函数可以用斯莱特行列式表示

现在我们已经引入了自旋,并且看到了我们必须使用反对称波函数,我们必须问为什么我们在第 7-1 节8-2 节处理氦原子时可以忽略波函数自旋部分原因是 $\Psi_2$ 可以分解空间部分自旋部分,正如我们在示例 8-3方程 8.37 中看到的那样。在第 7-1 节8-2 节中,我们只使用了 $\Psi_2$ 的空间部分,而空间部分只是两个 1s 斯莱特轨道乘积。如果我们使用 $\Psi_2$ 计算氦原子基态能量,那么我们得到

$$ E = \frac{\int \Psi_2^*(1, 2) \hat{H}\Psi_2(1, 2) d\mathbf{r}_1 d\mathbf{r}_2 d\sigma_1 d\sigma_2}{\int \Psi_2^*(1, 2) \Psi_2(1, 2) d\mathbf{r}_1 d\mathbf{r}_2 d\sigma_1 d\sigma_2} \quad (8.38) $$

方程 8.38 中的分子

$$ \int\int 1s^*(r_1)1s^*(r_2)[\alpha^*(\sigma_1)\beta^*(\sigma_2) – \alpha^*(\sigma_2)\beta^*(\sigma_1)] \times \hat{H} 1s(r_1)1s(r_2)[\alpha(\sigma_1)\beta(\sigma_2) – \alpha(\sigma_2)\beta(\sigma_1)] d\mathbf{r}_1 d\mathbf{r}_2 d\sigma_1 d\sigma_2 \quad (8.39) $$

由于哈密顿算符不包含任何自旋算符,它不影响自旋函数,因此我们可以将方程 8.39 中的积分分解

$$ \int\int 1s^*(r_1)1s^*(r_2)\hat{H}1s(r_1)1s(r_2)d\mathbf{r}_1 d\mathbf{r}_2 \times \int\int [\alpha^*(\sigma_1)\beta^*(\sigma_2) – \alpha^*(\sigma_2)\beta^*(\sigma_1)][\alpha(\sigma_1)\beta(\sigma_2) – \alpha(\sigma_2)\beta(\sigma_1)]d\sigma_1 d\sigma_2 \quad (8.40) $$

我们在示例 8-3证明自旋积分等于 2。这是一个简单的练习问题 8-15),证明自旋积分方程 8.38 分母贡献也等于 2,因此方程 8.38 变为

$$ E = \frac{\int \psi^*(r_1, r_2) \hat{H}\psi(r_1, r_2) d\mathbf{r}_1 d\mathbf{r}_2}{\int \psi^*(r_1, r_2) \psi(r_1, r_2) d\mathbf{r}_1 d\mathbf{r}_2} \quad (8.41) $$

第 288 页

8-6. 反对称波函数可以用斯莱特行列式表示

其中 $\psi(\mathbf{r}_1, \mathbf{r}_2)$ 恰好是 $\Psi_2(1, 2)$ 的空间部分方程 8.41 等价于第 7-1 节中的方程 7.18。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空间部分自旋部分分解并不是普遍发生的,但它确实发生在双电子系统中。通过检查很容易写出反对称双电子波函数,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组 $N$ 个自旋轨道,并且需要构建一个反对称的 $N$ 电子波函数,该怎么办呢?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斯莱特 (Slater) 引入了使用行列式数学附录 E)来构建反对称波函数。如果我们使用方程 8.35 作为例子,那么我们看到我们可以将 $\Psi$(我们将去掉下标 2)写成形式

$$ \Psi(1, 2) = \begin{vmatrix} 1s\alpha(1) & 1s\beta(1) \ 1s\alpha(2) & 1s\beta(2) \end{vmatrix} \quad (8.42) $$

展开这个行列式后,我们就得到方程 8.35方程 8.42 给出的波函数 $\Psi(1, 2)$ 称为行列式波函数行列式的两个性质对我们特别重要。第一个性质是,当我们交换行列式中的任意两行任意两列时,行列式值改变符号。第二个性质是,如果行列式中有任意两行任意两列相同,则行列式等于零(数学附录 E)。注意,当我们在行列式波函数 $\Psi(1, 2)$(方程 8.42)中交换两个电子时,我们交换了两,因此改变了 $\Psi(1, 2)$ 的符号。此外,如果我们把两个电子都放在同一个自旋轨道中,比如 $1s\alpha$ 自旋轨道中,那么 $\Psi(1, 2)$ 就变成

$$ \Psi(1, 2) = \begin{vmatrix} 1s\alpha(1) & 1s\alpha(1) \ 1s\alpha(2) & 1s\alpha(2) \end{vmatrix} = 0 $$

这个行列式等于零,因为两列相同。因此,我们看到波函数行列式表示自动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行列式波函数总是反对称的,并且当任何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四个量子数,也就是说,当两个电子占据同一个自旋轨道时,波函数消失。在我们的行列式波函数*讨论完成之前,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因素。回想一下示例 8-3方程 8.42 给出的 $\Psi(1, 2)$ 的归一化常数是 $1/\sqrt{2}$。因此,

$$ \Psi(1, 2) = \frac{1}{\sqrt{2}} \begin{vmatrix} 1s\alpha(1) & 1s\beta(1) \ 1s\alpha(2) & 1s\beta(2) \end{vmatrix} \quad (8.43) $$

归一化双电子行列式波函数因子 $1/\sqrt{2}$ 确保 $\Psi(1, 2)$ 已归一化。我们已经以双电子体系为例发展了波函数行列式表示。为了将这种发展推广到 $N$ 电子体系,我们使用一个 $N \times N$ 行列式。此外,可以证明问题 8-21第 289 页

290

归一化常数为 $1/\sqrt{N!}$,因此我们得到了 $N$ 电子行列式波函数

$$ \Psi(1, 2, \dots, N) = \frac{1}{\sqrt{N!}} \begin{vmatrix} u_1(1) & u_2(1) & \dots & u_N(1) \ u_1(2) & u_2(2) & \dots & u_N(2) \ \v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u_1(N) & u_2(N) & \dots & u_N(N) \end{vmatrix} \quad (8.44) $$

其中方程 8.44 中的 $u$'s 是正交归一自旋轨道。注意,每当交换两个电子)时,$\Psi(1, 2, \dots, N)$ 改变符号,并且如果任意两个电子占据同一个自旋轨道两列相同)时,波函数消失。我们现在准备回到导致我们讨论自旋问题,即锂原子。注意,我们不能将所有三个电子放入 1s 轨道,因为行列式波函数中的两列将是相同的。因此,一个合适的波函数

$$ \Psi = \frac{1}{\sqrt{3!}} \begin{vmatrix} 1s\alpha(1) & 1s\beta(1) & 2s\alpha(1) \ 1s\alpha(2) & 1s\beta(2) & 2s\alpha(2) \ 1s\alpha(3) & 1s\beta(3) & 2s\alpha(3) \end{vmatrix} \quad (8.45) $$

确定行列式波函数(如方程 8.438.45)中自旋轨道空间部分最佳形式标准方法Hartree-Fock 自洽场方法,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8-7. Hartree-Fock 计算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第 8-3 节中,我们讨论氦原子Hartree-Fock 方法。该体系Hartree-Fock 方程方程 8.20 给出,其中 $\hat{H}^{\text{eff}}$ 由方程 8.19 给出。氦原子是一个特例,因为斯莱特行列式可以分解空间部分自旋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方程 8.17 作为氦原子波函数。这种空间部分自旋部分分解对于具有两个以上电子原子并不普遍发生,因此我们必须从一个完整的斯莱特行列式(如方程 8.45)开始。这导致了一个形式

$$ \hat{F}\phi_i = \epsilon_i\phi_i \quad (8.46) $$

方程,其中有效哈密顿算符称为福克算符($\hat{F}$)。使用完整的斯莱特行列式而不是像方程 8.17 中那样的简单空间轨道乘积,使得 $\hat{F}$ 比方程 8.19 中给出的氦原子的 $\hat{H}^{\text{eff}}$ 更复杂。我们不需要 $\hat{F}$ 的明确表达式。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方程 8.46 必须以自洽方式求解,并且有现成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做到这点。从第 290 页获得的自洽轨道

8-7. Hartree-Fock 计算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方程 8.46 称为Hartree-Fock 轨道方程 8.46本征值 $\epsilon_i$ 称为轨道能量。根据Koopmans 首次引入的一个近似方程 8.46 中的 $\epsilon_i$ 是电子 $i$ 个轨道电离能量表 8.3 比较了一些使用 Koopmans 近似获得的电离能与通过中性原子Hartree-Fock 能量减去正离子适当态Hartree-Fock 能量获得的电离能。您可以看到,Koopmans 近似给出的结果几乎与直接计算一样好。图 8.1 显示了氙元素电离能原子序数变化曲线图中显示了 Koopmans 近似计算电离能实验数据。这张清楚地显示了学生普通化学中首次学到的壳层亚壳层结构。考虑到图 8.1 中的计算值不涉及可调节参数,与实验数据吻合是惊人的。注意,各种亚壳层能量顺序总体上与中性原子观察结果一致。特别是,2s 和 2p 轨道能量氢原子不同。2s 和 2p 轨道简并性,或者更一般地说,能量仅取决于主量子数事实氢原子中纯粹的 $1/r$ 库仑势所特有的。在 Hartree-Fock 计算中,有效势 $V^{\text{eff}}(\mathbf{r}_j)$ 比 $1/r$ 更复杂,$V^{\text{eff}}(\mathbf{r}_j)$ 打破氢原子中发现的简并性,从而得到了我们在普通化学中首次学到的轨道能量熟悉顺序

表 8.3 使用中性原子轨道能量Koopmans 近似)和通过中性原子Hartree-Fock 能量减去正离子适当态Hartree-Fock 能量获得的电离能

被移除电子 结果轨道占据 电离能/MJ·mol$^{-1}$ Koopmans 近似 直接 Hartree-Fock 计算 实验
1s $1s^22s^22p^6$ $86.0$ $83.80$ $83.96$
2s $1s^22s^12p^6$ $5.06$ $4.76$ $4.68$
2p $1s^22s^22p^5$ $1.94$ $1.91$ $2.08$
1s $1s^22s^22p^63s^23p^6$ $311.35$ $308.25$ $309.32$
2s $1s^22s^12p^63s^23p^6$ $32.35$ $31.33$
2p $1s^22s^22p^53s^23p^6$ $25.12$ $24.01$ $23.97$
3s $1s^22s^22p^63s^13p^6$ $3.36$ $3.20$ $2.82$
3p $1s^22s^22p^63s^23p^5$ $1.65$ $1.43$ $1.52$
第 291 页

292

图 8.1

氙中性原子电离能原子序数变化曲线直线连接实验数据十字表示根据 Koopmans 近似计算

由于 Hartree-Fock 方法使用行列式波函数,所以具有相同自旋电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为两个具有相同自旋电子不能占据同一个轨道。然而,Hartree-Fock 方法并不精确,因此我们定义关联能(参见方程 8.21

$$ \text{关联能} = \text{CE} = E_{\text{exact}} - E_{\text{HF}} $$

回想第 8-3 节氦原子关联能为 $0.042 E_{\text{h}} = 110$ kJ·mol$^{-1}$。虽然关联能看起来很小,但当我们意识到许多具有化学意义,如键强度和许多化学反应相关能量,大约为 100 kJ·mol$^{-1}$ 时,它们是重要的。因此,许多量子化学研究都致力于计算关联能。例如,已经发展了微扰方案,将 Hartree-Fock 轨道视为零阶波函数,以便通过微扰理论计算关联能

8-8. 项符号给出电子组态详细描述

原子电子组态在某种意义上是模糊的,因为给定的电子组态多组 $m_l$ 和 $m_s$ 一致。例如,考虑碳原子基态电子组态 $1s^22s^22p^2$。两个 2p 电子可以位于三个 2p 轨道($2p_x, 2p_y, 2p_z$)中的任意一个,并具有与泡利不相容原理一致的任何自旋。这些不同状态能量可能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更详细地指定原子电子态。这里我们将引入的方案基于确定总轨道角动量 $L$ 和总自旋角动量 $S$,然后将 $L$ 和 $S$ 矢量相加以获得总角动量 $J$ 的想法。这种计算结果称为Russell-Saunders 耦合,以原子 项符号形式呈现,其形式

$$ ^{2S+1}L_J $$

项符号中,$L$ 是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S$ 是总自旋量子数,$J$ 是总角动量量子数。我们将看到 $L$ 必然取 0, 1, 2, ... 等。类似于将字母 s, p, d, f 分配给氢原子轨道角动量 $l = 0, 1, 2, 3$,我们将建立对应关系

$$ \begin{matrix} L = 0 & 1 & 2 & 3 & 4 & 5 & \dots \ S & P & D & F & G & H & \dots \end{matrix} $$

我们还将看到总自旋量子数 $S$ 必然取 0, 1/2, 1, 3/2, ... 等,因此项符号左上角的 $2S+1$ 将取 1, 2, 3, ...。 $2S+1$ 称为自旋多重度。因此,暂时忽略下标 $J$,项符号将是以下类型

$$ ^3\text{S} \quad {}^2\text{D} \quad {}^1\text{P} $$

总轨道角动量总自旋角动量矢量和给出

$$ \mathbf{L} = \sum_i \mathbf{l}_i \quad (8.47) $$

$$ \mathbf{S} = \sum_i \mathbf{s}_i \quad (8.48) $$

其中求和遍及原子中的电子。$\mathbf{L}$ 和 $\mathbf{S}$ 的 $z$ 分量标量和给出

$$ L_z = \sum_i l_{zi} = \sum_i m_{li} = M_L \quad (8.49) $$

$$ S_z = \sum_i s_{zi} = \sum_i m_{si} = M_S \quad (8.50) $$

因此,虽然角动量矢量相加(如方程 8.478.48),但 $z$ 分量标量相加图 8.2)。就像 $l$ 的 $z$ 分量可以取 $2l+1$ 个 $m_l = l, l-1, \dots, 0, \dots, -l$ 一样,$L$ 的 $z$ 分量可以取 $2L+1$ 个 $M_L = L, L-1, \dots, 0, \dots, -L$。同样,$M_S$ 可以取第 293 页

294

图 8.2

角动量矢量相加示意图

$2S+1$ 个 $S, S-1, \dots, -S+1, -S$。因此,自旋多重度只是 $\mathbf{S}$ 的 $z$ 分量可以取的 $2S+1$ 个投影。让我们考虑电子组态 $ns^2$(一个 $ns$ 轨道中的两个电子)。$m_{l1}, m_{s1}, m_{l2},$ 和 $m_{s2}$ 只有一组可能

$$ \begin{array}{|c|c|c|c|} \hline m_{l1} & m_{s1} & m_{l2} & m_{s2} \ \hline 0 & +1/2 & 0 & -1/2 \ \hline \end{array} \quad \begin{array}{|c|c|} \hline M_L & M_S \ \hline 0 & 0 \ \hline \end{array} $$

$M_L$ 的唯一是 $M_L=0$,这意味着 $L=0$。同样,$M_S$ 的唯一是 $M_S=0$,这意味着 $S=0$。总角动量 $J$ 由下式给出

$$ \mathbf{J} = \mathbf{L} + \mathbf{S} \quad (8.51) $$

其 $z$ 分量

$$ J_z = L_z + S_z = (M_L + M_S) = M_J = 0 \quad (8.52) $$

这意味着 $J=0$。因此,对于 $ns^2$ 电子组态,$L=0, S=0$ 和 $J=0$。$L=0$ 的项符号中写为 S,因此我们发现与 $ns^2$ 电子组态对应的项符号是 $^1\text{S}_0$(单线态 S 零)。由于两个电子具有相反的自旋总自旋角动量第 294 页

8-8. 项符号给出电子组态详细描述

为零。两个电子占据一个没有角动量轨道,因此总角动量必须为零,这正是 $^1$S 项所指示的。一个 $np^6$ 电子组态也将有一个 $^1$S 项符号。要理解这个事实,要认识到三个 $np$ 轨道中的六个电子具有量子数 $(n, 1, 1, \pm 1/2), (n, 1, 0, \pm 1/2)$ 和 $(n, 1, -1, \pm 1/2)$。因此,当我们把所有 $m_{li}$ 和 $m_{si}$ 加起来时,我们得到 $M_L=0$ 和 $M_S=0$,我们得到 $^1\text{S}_0$。

示例 8-4

证明与 $nd^{10}$ 电子组态对应的项符号是 $^1\text{S}_0$。

解答

十个 d 轨道电子具有量子数 $(n, 2, 2, \pm 1/2), (n, 2, 1, \pm 1/2), (n, 2, 0, \pm 1/2), (n, 2, -1, \pm 1/2)$ 和 $(n, 2, -2, \pm 1/2)$。因此,$M_L = 0$ 且 $M_S = 0$,与 $ns^2$ 和 $np^6$ 电子组态相同,项符号是 $^1\text{S}_0$。

注意,对于完全填充的亚壳层,$M_L$ 和 $M_S$ 必然等于零,因为对于每个具有负 $m_{li}$ 电子,都有另一个具有相应正值抵消它;对于 $m_{si}$ 的也是如此。因此,在考虑其他电子组态时,我们可以忽略完全填充的亚壳层中的电子贡献。例如,当我们后面讨论碳原子时,我们可以忽略 $1s^22s^2$ 轨道碳原子 $1s^22s^22p^2$ 电子组态贡献。具有除 $^1$S$_0$ 以外的项符号电子组态是 $ns^1n's^1$,其中 $n \neq n'$。例如,一个氦原子具有激发态电子组态 $1s^12s^1$。为了确定 $m_{l1}, m_{s1}, m_{l2},$ 和 $m_{s2}$ 的可能值,我们按照以下方式建立一个表格:由于 $m_{l1}$ 和 $m_{l2}$ 都可以具有最大值 0,$M_L$ 的最大值是 0(参见方程 8.49),并且 0 是其唯一可能的。类似地,由于 $m_{s1}$ 和 $m_{s2}$ 都可以取 $\pm 1/2$,$M_S$ 可以是 -1, 0 或 1。我们现在建立一个表格,其列标题为 $M_S$ 的可能值行标题为 $M_L$ 的可能值,然后填入与每个 $M_L$ 和 $M_S$ 一致的 $m_{l1}, m_{s1}, m_{l2},$ 和 $m_{s2}$ 值集合,如下所示

$$ \begin{array}{|c|c|c|c|} \hline M_L & M_S=1 & M_S=0 & M_S=-1 \ \hline 0 & 0^+,0^+ & 0^+,0^-; 0^-,0^+ & 0^-,0^- \ \hline \end{array} $$

记号 $0^+$ 表示 $m_l = 0$ 且 $m_s = +1/2$,记号 $0^-$ 表示 $m_l = 0$ 且 $m_s = -1/2$。与每个 $M_L$ 和 $M_S$ 一致的 $m_{l1}, m_{s1}, m_{l2},$ 和 $m_{s2}$ 可能值集合称为微态。这个表格中有四个微态,因为 ns 轨道中的电子有两种可能的自旋($\pm 1/2$),n's 轨道中的电子也有两种可能的自旋第 295 页

296

注意,我们同时包含 $0^+,0^-$ 和 $0^-,0^+$,因为电子不等价轨道中(例如,1s 和 2s)。注意,上表中所有的 $M_L$ 都为零,所以它们都必须对应于 $L=0$。此外,$M_S$ 的最大值是 1。因此,$S$ 必须等于 1,并且 $M_S = 1, 0,$ 和 $-1$ 的对应于 $L=0, S=1$,对应于一个 $^3$S 态。这个 $^3$S 态在上每一列中占一个微态中间列包含两个微态,但选择哪一个没有区别。在从每一列消除一个微态后($0^+,0^+; 0^-,0^-;$ 和 $0^+,0^-$ 或 $0^-,0^+$ 中的任意一个),我们只剩下 $M_L=0, M_S=0$ 的条目($0^-,0^+$ 或 $0^+,0^-$ 中的任意一个),这意味着 $L=0$ 和 $S=0$,对应于一个 $^1$S 态这两对 $L=0, S=1$ 和 $L=0, S=0$ 及其可能的 $M_J$ 可以总结

$$ \begin{matrix} L=0, S=1 & L=0, S=0 \ M_L=0, M_S=1, 0, -1 & M_L=0, M_S=0 \ M_J = M_L + M_S = 1, 0, -1 & M_J = M_L + M_S = 0 \end{matrix} $$

这里的 $M_J$ 意味着对于 $L=0, S=1$ 的情况,$J=1$,对于 $L=0, S=0$ 的情况,$J=0$。与电子组态 $ns^1n's^1$ 对应的两个项符号

$$ ^3\text{S}_1 \quad \text{和} \quad {}^1\text{S}_0 $$

$^3\text{S}_1$ 称为三重态 S 态。这两个项符号对应于两个具有不同能量不同电子态。我们将在下面看到,三重态 ($^3\text{S}_1$) 的能量单线态 ($^1\text{S}_0$) 低。

8-9. $J$允许值是 $L + S, L + S - 1, \dots, |L – S|$

作为推导原子项符号最后一个例子,我们将考虑碳原子,其基态电子组态是 $1s^22s^22p^2$。我们前面已经证明,不需要考虑完全填充的亚壳层,因为对于完全填充的亚壳层,$M_L$ 和 $M_S$ 必然为零。因此,我们可以专注于电子组态 $np^2$。与上面的 $ns^1n's^1$ 情况一样,我们将列出 $m_{l1}, m_{s1}, m_{l2},$ 和 $m_{s2}$ 的可能值表。然而,在我们这样做之前,让我们看看 $np^2$ 的表中会有多少个条目。我们将两个电子分配给六个可能的自旋轨道($2p_x\alpha, 2p_x\beta, 2p_y\alpha, 2p_y\beta, 2p_z\alpha, 2p_z\beta$)中的两个。第一个自旋轨道有 6 种选择,第二个有 5 种选择,总共有 $6 \times 5 = 30$ 种选择。然而,由于电子不可区分的,所选的两个自旋轨道顺序是无关紧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将 30 种选择除以 2,得到 15 种不同的将两个电子分配到六个自旋轨道方法。通常,将 $N$ 个电子分配到同一亚壳层等价轨道)的 $G$ 个自旋轨道不同方法数量由下式给出

$$ \frac{G!}{N!(G-N)!} \quad (\text{等价轨道}) \quad (8.53) $$

第 296 页

8-9. $J$允许值是 $L + S, L+S - 1, \dots, |L – S|$

注意,如果 $G=6$ 且 $N=2$,方程 8.53 给出的结果是 15。

示例 8-5

将两个电子分配到 $nd$ 轨道有多少种不同方法?换句话说,$nd^2$ 电子组态有多少 $m_{l_i}$ 和 $m_{s_i}$

解答

有五个 $nd$ 轨道,即十个 $nd$ 自旋轨道。因此,将两个电子放入 $nd$ 轨道不同方法数量

$$ \frac{10!}{2!8!} = 45 $$

要确定 $np^2$ 电子组态的 15 组可能的 $m_{l1}, m_{s1}, m_{l2},$ 和 $m_{s2}$ ,我们首先确定 $M_L$ 和 $M_S$ 的可能值。由于 $m_{l1}$ 和 $m_{l2}$ 的最大值都为 1,$M_L$ 的最大值为 2(参见方程 8.49),因此其可能值为 2, 1, 0, -1 和 -2。类似地,由于 $m_{s1}$ 和 $m_{s2}$ 的最大值都为 1/2,$M_S$ 的最大值为 1(参见方程 8.50),因此其可能值为 1, 0 和 -1。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建立一个表格,其列标题为 $M_S$ 的可能值行标题为 $M_L$ 的可能值,然后填入与每个 $M_L$ 和 $M_S$ 一致的微态,如下所示:

$$ \begin{array}{|c|c|c|c|} \hline M_L & M_S=1 & M_S=0 & M_S=-1 \ \hline 2 & 1^+,1^+ & & \ \hline 1 & 0^+,1^+ & 1^+,0^-; 1^-,0^+ & 0^-,1^- \ \hline 0 & 0^-,0^-; 1^+,-1^+ & 1^+,-1^-; -1^+,1^-; 0^+,0^- & 1^-,1^+; 0^-,0^+ \ \hline -1 & 0^+,-1^+ & 0^+,-1^-; 0^-, -1^+ & 0^-, -1^- \ \hline -2 & -1^+,-1^+ & & -1^-, -1^- \ \hline \end{array} $$

例如,记号 $1^+,-1^-$ 表示 $m_{l1}=1, m_{s1}=+1/2,$ 且 $m_{l2}=-1, m_{s2}=-1/2$。与处理不等价轨道前一个例子不同,我们在 $M_L=0, M_S=1$ 位置不包含 $1^+,0^-$ 和 $0^-,1^+$,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轨道等价的(两个 2p 轨道)。因此,微态 $1^+,0^-$ 和 $0^-,1^+$ 是不可区分的。上表中划掉的六个微态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剩下的 15 个微态构成了 $np^2$ 电子组态所有可能微态。我们现在必须从列表中的 $M_L$ 和 $M_S$ 推导出 $L$ 和 $S$ 的可能值。$M_L$ 的最大值是 2,它只出现在 $M_S=0$ 时。因此,必须存在一个 $L=2$ 且 $S=0$ 的 ($^1$D)。由于 $L=2, M_L=2, 1, 0, -1$, 和 -2,因此 $^1$D 态将占据上表中间列每一行中的一个微态。对于包含多个微态第二四行),选择哪个微态没有区别。我们将任意选择微态 $1^+,0^-; 1^+, -1^-;$ 和 $0^+, -1^-$。如果我们将这些微态表中删除,我们剩下下第 297 页

298

$$ \begin{array}{|c|c|c|c|} \hline M_L & M_S=1 & M_S=0 & M_S=-1 \ \hline 2 & & 1^+,1^+ & \ \hline 1 & 0^+,1^+ & 1^+,0^- & 0^-,1^- \ \hline 0 & 1^+,-1^+ & -1^+,1^-; 0^+,0^- & 1^-,1^+ \ \hline -1 & 0^+,-1^+ & 0^-,-1^+ & 0^-, -1^- \ \hline -2 & & -1^+,-1^- & \ \hline \end{array} $$

剩下的 $M_L$ 的最大值是 $M_L = 1$,这意味着 $L=1$。有与 $M_S = 1$ ($0^+,1^+; 1^+,-1^+; 0^+, -1^+$),与 $M_S = 0$ ($1^-,0^+;$ $-1^+,1^-$ 或 $0^+,0^-$ 中的任意一个; $0^-, -1^+$) 以及与 $M_S = -1$ ($0^-,1^-; 1^-, -1^-; 0^-, -1^-$) 相关的 $M_L = 1, 0, -1$ 的微态。因此,这九个微态对应于 $L=1$ 和 $S=1$,或者一个 $^3$P三重态 P。如果我们将这九个微态表中删除,那么我们只剩下表中中心的一个微态,其 $M_L=0$ 且 $M_S=0$,这意味着 $L=0$ 且 $S=0$ ($^1$S)。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了部分指定的项符号,$^1$D, $^3$P, 和 $^1$S。要完成这些项符号指定,我们必须确定每种情况下 $J$ 的可能值。回想一下 $M_J = M_L + M_S$。对于对应于 $^1$D 态的五个条目,$M_S=0$,因此 $M_J$ 的为 2, 1, 0, -1, 和 -2,这意味着 $J=2$。因此,$^1$D 态完整项符号是 $^1\text{D}_2$。注意,该简并度是 5,或 $2J+1$。对于 $^3$P 态的九个条目,$M_J$ 的为 2, 1, 1, 0, 0, -1, 0, -1, 和 -2。我们清楚地有一 2, 1, 0, -1, -2 对应于 $J=2$。如果我们删除这五个,那么我们剩下 1, 0, 0, -1,对应于 $J=1$ 和 $J=0$。因此,$^3$P 态有三个可能的 $J$ ,所以项符号是 $^3\text{P}_2, {}^3\text{P}_1,$ 和 $^3\text{P}_0$。$^1$S 态必须是 $^1\text{S}_0$。总而言之,$np^2$ 组态相关的电子态

$$ ^1\text{D}_2, \quad {}^3\text{P}_0, \quad {}^3\text{P}_1, \quad {}^3\text{P}_2, \quad \text{和} \quad {}^1\text{S}_0 $$

这些简并度分别是 $2J+1 = 5, 1, 3, 5,$ 和 1。表 8.4 列出了由各种电子组态产生的项符号表 8.4项符号的 $J$ 可以用 $L$ 和 $S$ 的确定,如果回忆一下

$$ J = L+S $$

第 298 页

299

表 8.4 各种电子组态可能项符号(不包括下标 $J$)。

电子组态 项符号(不包括下标$J$)
$s^1$ $^2$S
$p^1$ $^2$P
$p^2, p^4$ $^1$S, $^1$D, $^3$P
$p^3$ $^2$P, $^2$D, $^4$S
$p^5, p^1$ $^2$P
$d^1, d^9$ $^2$D
$d^2, d^8$ $^1$S, $^1$D, $^1$G, $^3$P, $^3$F
$d^3, d^7$ $^2$P, $^2$D (两个), $^2$F, $^2$G, $^2$H, $^4$P, $^4$F
$d^4, d^6$ $^1$S (两个), $^1$D (两个), $^1$F, $^1$G (两个), $^2$I, $^3$P (两个), $^3$D, $^3$F (两个), $^3$G, $^3$H, $^5$D
$d^5$ $^2$S, $^2$P, $^2$D (三个), $^2$F (两个), $^2$G (两个), $^2$H, $^2$I, $^4$P, $^4$D, $^4$F, $^4$G, $^6$S

$J$ 可以取的最大值是 $\mathbf{L}$ 和 $\mathbf{S}$ 指向同一方向时的情况,此时 $J = L + S$。$J$ 可以取的最小值是 $\mathbf{L}$ 和 $\mathbf{S}$ 指向相反方向时的情况,此时 $J = |L - S|$。介于 $L+S$ 和 $|L – S|$ 之间的 $J$ 由下式获得

$$ J = L+S, L+S-1, L+S-2, \dots, |L – S| \quad (8.54) $$

方程 8.54 有以下示意图表示矢量 $\mathbf{L}$ 和 $\mathbf{S}$ 以所有方式相加,使得它们的长度为 $0, 1, 2, \dots$(如果 $S$ 是整数),或 $1/2, 3/2, 5/2, \dots$(如果 $S$ 是 $1/2, 3/2, 5/2$ 等)。例如,如果 $L=2$ 且 $S=1$,那么 $\mathbf{L}$ 和 $\mathbf{S}$ 可以按矢量相加如下。

$$ \begin{gathered} \mathbf{J} = \mathbf{L} + \mathbf{S} \quad (\text{L 和 S 对齐, J=3}) \ \mathbf{J} \quad (\text{L 和 S 部分对齐, J=2}) \ \mathbf{J} \quad (\text{L 和 S 部分对齐, J=1}) \ \mathbf{J} \quad (\text{L 和 S 反向, J=0}) \end{gathered} $$

第 299 页

300

注意,$J$ 的最大值对应于 $\mathbf{L}$ 和 $\mathbf{S}$ 指向同一方向,而 $J$ 的最小值对应于 $\mathbf{L}$ 和 $\mathbf{S}$ 指向相反方向。如果我们对方程 8.54 应用上面的 $^3$P 项,那么我们看到 $J$ 的由下式给出

$$ J = (1+1), (1+1)-1, 1-1 $$

因此 $J = 2, 1, 0$,正如我们上面推导出的。

示例 8-6

使用方程 8.54 推导项符号 $^2$S, $^3$D 和 $^4$F 相关的 $J$

解答

对于 $^2$S 态,$L=0$ 且 $S=1/2$。根据方程 8.54,$J$ 的唯一可能为 1/2,因此项符号将是 $^2\text{S}_{1/2}$。对于 $^3$D 态,$L=2$ 且 $S=1$。因此,$J$ 的将是 3, 2 和 1,因此项符号将是

$$ ^3\text{D}_1, \quad {}^3\text{D}_2, \quad \text{和} \quad {}^3\text{D}_3 $$

对于 $^4$F 态,$L=3$ 且 $S=3/2$。因此,$J$ 的将是 $9/2, 7/2, 5/2,$ 和 $3/2$,因此项符号将是

$$ ^4\text{F}_{9/2}, \quad {}^4\text{F}_{7/2}, \quad {}^4\text{F}_{5/2}, \quad \text{和} \quad {}^4\text{F}_{3/2} $$

示例 8-6 表明,项符号的 “L 和 S 部分” 足以推导完整项符号方程 8.53 与给定电子组态相关项符号之间存在一个有用自洽性检验项符号 $^{2S+1}L$ 在 $m_{li}$ 和 $m_{si}$ 的可能值表中,$M_L$ 的每个将有 $2S+1$ 个条目(参见 $np^2$ 的条目表)。由于对于给定的 $L$ 有 $2L+1$ 个 $M_L$ ,每个项符号(不包括下标 $J$)的总条目数为 $(2S+1)(2L+1)$。将此结果应用于 $np^2$ 情况,得到

$$ (^1\text{S}) \quad (^3\text{P}) \quad (^1\text{D}) $$

$$ (1 \times 1) + (3 \times 3) + (1 \times 5) = 15 $$

示例 8-7

证明方程 8.53表 8.4 中给出的 $nd^2$ 的项符号一致的。第 300 页

8-10. Hund 定则用于确定基态电子组态项符号

解答

$nd^2$ 电子组态的 $m_{li}$ 和 $m_{si}$ 可能值表中的总条目数

$$ \frac{G!}{N!(G-N)!} = \frac{10!}{2!8!} = 45 $$

表 8.4 中给出的项符号

$$ (^1\text{S}) \quad (^1\text{D}) \quad (^1\text{G}) \quad (^3\text{P}) \quad (^3\text{F}) $$

$$ (1 \times 1) + (1 \times 5) + (1 \times 9) + (3 \times 3) + (3 \times 7) = 45 $$

8-10. Hund 定则用于确定基态电子组态项符号

项符号指定的每个对应于一个行列式波函数,它是 $\hat{L}^2$ 和 $\hat{S}^2$ 的本征函数,每个对应于一定的能量。虽然我们可以计算与每个态相关能量,但在实践中,根据德国光谱学家Friederich Hund 提出的三个经验定则对各种进行排序Hund 定则如下:

  1. 具有最大 $S$ 是最稳定的(具有最低能量),稳定性随 $S$ 的减小降低
  2. 对于具有相同 $S$ ,具有最大 $L$ 是最稳定的。
  3. 如果具有相同的 $L$ 和 $S$ ,那么对于半填充以下亚壳层,具有最小 $J$ 是最稳定的;对于半填充以上亚壳层,具有最大 $J$ 是最稳定的。

示例 8-8

使用Hund 定则推导电子组态为 $(1s)^22s^13s^1$ 的铍原子激发态碳原子基态最低能量态

解答

$2s^13s^1$ 组态项符号是(参见第 8-8 节

$$ ^3\text{S}_1 \quad \text{和} \quad {}^1\text{S}_0 $$

根据Hund 定则第一条,更稳定是 $^3$S$_1$ 碳原子基态电子组态是 $p^2$。$p^2$ 组态项符号是(参见表 8.4

$$ ^1\text{S}_0, \quad {}^3\text{P}_0, \quad {}^3\text{P}_1, \quad {}^3\text{P}_2, \quad \text{和} \quad {}^1\text{D}_2 $$

根据Hund 定则第一条基态是 $^3$P 态之一。根据Hund 定则第三条,最稳定是 $^3\text{P}_0$ 第 301 页

302

8-11. 原子项符号用于描述原子光谱

原子项符号有时被称为光谱项符号,因为原子谱线可以被指定为由原子项符号描述之间的跃迁。例如,原子氢前几个电子态列于表 8.5 中。电子组态 1s 产生 $^2\text{S}_{1/2}$,它是双重简并的,对应于 $m_s = +1/2$ 和 $-1/2$。2s 电子也产生一个双重简并的 $^2\text{S}_{1/2}$ 。2p 轨道中的电子产生两个,$^2\text{P}_{1/2}$ 和 $^2\text{P}_{3/2}$。前者是二重简并的,后者是四重简并的 ($M_J = 3/2, 1/2, -1/2, -3/2$)。$n=2$ 能级总简并度八重简并。当我们在第 6 章求解氢原子薛定谔方程时,我们发现电子能量只取决于主量子数 $n$(方程 6.44)。然而,表 8.5 中的数据表明,各种 $n$ 能级分裂成一组紧密相连能级。这种精细分裂原因自旋-轨道耦合,我们将只做简要讨论。除了多电子原子哈密顿算符常见动能项静电项外,还有一些磁项自旋项。其中最重要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它代表电子自旋相关磁矩电子自身轨道运动产生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表 8.5 原子氢前几个电子态。$^a$

电子组态 项符号 能量/cm$^{-1}$
1s $1s {}^2\text{S}_{1/2}$ 0.00
2p $2p {}^2\text{P}_{1/2}$ 82 258.917
2s $2s {}^2\text{S}_{1/2}$ 82 258.942
2p $2p {}^2\text{P}_{3/2}$ 82 259.272
3p $3p {}^2\text{P}_{1/2}$ 97 492.198
3s $3s {}^2\text{S}_{1/2}$ 97 492.208
3p, 3d $3p {}^2\text{P}_{3/2}, 3d {}^2\text{D}_{3/2}$ 97 492.306
3d $3d {}^2\text{D}_{5/2}$ 97 492.342
4p $4p {}^2\text{P}_{1/2}$ 102 823.835
4s $4s {}^2\text{S}_{1/2}$ 102 823.839
4p, 4d $4p {}^2\text{P}_{3/2}, 4d {}^2\text{D}_{3/2}$ 102 823.881
4d, 4f $4d {}^2\text{D}_{5/2}, 4f {}^2\text{F}_{5/2}$ 102 823.896
4f $4f {}^2\text{F}_{5/2}$ 102 823.904

$^a$ 摘自 C.E. Moore, "Atomic Energy Levels", Natl. Bur. Std. Circ. No. 467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1949)。第 302 页

8-11. 原子项符号用于描述原子光谱

运动其他项包括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轨道-轨道相互作用,但这些数值上不太重要多电子原子哈密顿算符可以写为

$$ \hat{H} = \sum_j \left(-\frac{1}{2}\nabla_j^2 - \frac{Z}{r_j}\right) + \sum_{i<j} \frac{1}{r_{ij}} + \sum_j \xi(r_j) \hat{\mathbf{l}}_j \cdot \hat{\mathbf{s}}_j \quad (8.55) $$

其中 $\hat{\mathbf{l}}_j$ 和 $\hat{\mathbf{s}}_j$ 分别是单个电子轨道角动量自旋角动量,其中 $\xi(r_j)$ 是一个关于 $r_j$ 的标量函数,其形式在此处不需要(参见问题 8-46)。我们可以将方程 8.55 简化写为

$$ \hat{H} = \hat{H}^{(0)} + \hat{H}_{\text{SO}}^{(1)} $$

其中 $\hat{H}^{(0)}$ 代表前三项,我们在本中已处理过,而 $\hat{H}_{\text{SO}}^{(1)}$ 代表方程 8.55 中的第四项自旋-轨道耦合)。当 $\hat{H}_{\text{SO}}^{(1)}$ 小到可以被视为一个小微扰时(特别是对于原子序数小于 30 左右的原子),微扰理论会产生我们在表 8.5观察到的分裂问题 8-46)。让我们使用表 8.5 更仔细地看看原子氢谱。特别是,让我们看看莱曼系,它是由从 $n \geq 2$ 的跃迁到 $n=1$ 产生的一系列谱线。(参见图 1.10。)就像我们在第 1 章中所做的那样,我们可以使用里德伯公式计算莱曼系谱线频率莱曼系谱线频率由下式给出

$$ \bar{\nu} = 109 677.58 \left(1 - \frac{1}{n^2}\right) \text{ cm}^{-1} \quad n=2, 3, \dots \quad (8.56) $$

如果我们用波数表示结果,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 \begin{matrix} \text{跃迁} & \text{频率/cm}^{-1} \ 2 \to 1 & 82 258.19 \ 3 \to 1 & 97 491.18 \ 4 \to 1 & 102 822.73 \ 5 \to 1 & 105 290.48 \end{matrix} $$

如果我们使用表 8.5,我们看到 $n=2$ 有三个。并非所有这些态都能跃迁基态,因为有选择定则。回想第 5 章选择定则支配从一个另一个态可能发生或允许跃迁限制。在原子光谱情况下,选择定则

$$ \Delta L = \pm 1 \quad \Delta S = 0 \quad \Delta J = 0, \pm 1 \quad (8.57) $$

除了从 $J=0$ 的另一个 $J=0$ 的跃迁不允许的禁止的)。方程 8.57 给出的选择定则是通过实验推导经理论证实的。我们将在第 13 章推导一些光谱选择定则,但在这里我们只接受它们。($\Delta L = \pm 1$ 的定则第 303 页

304

遵循角动量守恒原理,因为光子具有 $\hbar$ 的自旋角动量。) 方程 8.57 中给出的选择定则告诉我们 $^2$P $\to {}^2$S 跃迁允许的,但 $^2$S $\to {}^2$S 跃迁不允许的,因为 $\Delta L = 0$,并且 $^2$S $\to {}^2$D 跃迁和 $^2$F $\to {}^2$P 跃迁不允许的,因为在这些跃迁中 $\Delta L = \pm 2$。因此,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原子氢莱曼系,我们看到允许跃迁基态的是

$$ np {}^2\text{P}_{1/2} \to 1s {}^2\text{S}_{1/2} \quad \begin{pmatrix} \Delta L = 1 \ \Delta S = 0 \ \Delta J = 0 \end{pmatrix} $$

$$ np {}^2\text{P}_{3/2} \to 1s {}^2\text{S}_{1/2} \quad \begin{pmatrix} \Delta L = 1 \ \Delta S = 0 \ \Delta J = -1 \end{pmatrix} $$

不允许跃迁到 $1s {}^2\text{S}_{1/2}$ 基态其他跃迁。与 $2 \to 1$ 跃迁相关频率可以从表 8.5计算得出;它们的

$$ \bar{\nu} = (82 258.917 - 0.00) \text{cm}^{-1} = 82 258.917 \text{cm}^{-1} $$

$$ \bar{\nu} = (82 259.272 - 0.00) \text{cm}^{-1} = 82 259.272 \text{cm}^{-1} \quad (8.58) $$

如果我们忽略自旋-轨道耦合,$n=2$ 到 $n=1$ 的跃迁发生在频率 $\bar{\nu} = 82 258.19 \text{cm}^{-1}$ 处,但如果包含自旋-轨道耦合,它由方程 8.58 给出的两个紧密间隔谱线组成。这对紧密间隔谱线称为双线,因此我们看到,在高分辨率下,莱曼系第一条谱线双线表 8.5 显示,莱曼系所有谱线都是双线,并且双线分裂随着 $n$ 的增加减小。由自旋-轨道耦合引起的光谱复杂性增加称为精细结构

示例 8-9

计算原子氢中 $3d {}^2$D 到 $2p {}^2$P 跃迁谱线频率

解答

原子氢中有两个 $2p {}^2$P 态,$2p {}^2\text{P}_{1/2}$ 和 $2p {}^2\text{P}_{3/2}$。从 $3d {}^2$D 态到 $2p {}^2\text{P}_{1/2}$ 允许跃迁

$$ 3d {}^2\text{D}_{3/2} \to 2p {}^2\text{P}_{1/2} $$

$$ \bar{\nu} = (97 492.306 – 82 258.917) \text{cm}^{-1} = 15 233.389 \text{cm}^{-1} $$

第 304 页

8-11. 原子项符号用于描述原子光谱

和 $3d {}^2$D $\to 2p {}^2\text{P}_{3/2}$ 跃迁

$$ 3d {}^2\text{D}_{3/2} \to 2p {}^2\text{P}_{3/2} $$

$$ \bar{\nu} = (97 492.306 – 82 259.272) \text{cm}^{-1} = 15 233.034 \text{cm}^{-1} $$

$$ 3d {}^2\text{D}_{5/2} \to 2p {}^2\text{P}_{3/2} $$

$$ \bar{\nu} = (97 492.342 – 82 259.272) \text{cm}^{-1} = 15 233.070 \text{cm}^{-1} $$

这三个跃迁如图8.3 所示。注意,$3d {}^2\text{D}_{5/2} \to 2p {}^2\text{P}_{1/2}$ 跃迁不允许,因为 $\Delta J = 2$ 不允许

图 8.3

原子氢中 $3d {}^2$D $\to 2p {}^2$P 跃迁相关光谱线精细结构

表 8.5 中给出的原子氢数据已由夏洛特·E·摩尔 (Charlotte E. Moore) 在出版物原子能级》(Atomic Energy Levels) 中汇集了许多原子离子数据(参见表 8.5脚注)。化学家们通常将这些表格称为“摩尔表”。表 8.6原子钠前几个能级数据直接复制,其基态电子组态是 $1s^22s^22p^63s^1$。图 8.4原子钠能级图,显示了允许电子跃迁表 8.6项符号前面的 3s, 3p 等表示这些电子组态是 [Ne]3s, [Ne]3p 等。

示例 8-10

使用表 8.6 计算钠中与 $3p {}^2$P $\to 3s {}^2$S 跃迁相关双线波长,并将结果图 8.4 中的结果进行比较第 305 页

306

表 8.6摩尔表”中钠原子前几个能级能量单位:cm$^{-1}$)的复制页

Na I Na I
组态 符号
--------- ---------
3s 3s$^2$S
3p 3p$^2$P$^\circ$
4s 4s$^2$S
3d 3d$^2$D
4p 4p$^2$P$^\circ$
5s 5s$^2$S
4d 4d$^2$D
4f 4f$^2$F$^\circ$
最后 14 个成员未包括,因为校样已准备好。

摘自 C. E. Moore, "Atomic Energy Levels," Natl. Bur. Std. U.S. Circ. No. 467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1949)。

解答

两个跃迁

$$ 3p {}^2\text{P}_{1/2} \to 3s {}^2\text{S}_{1/2} \quad \bar{\nu} = 16 956.183 \text{cm}^{-1} $$

$$ 3p {}^2\text{P}_{3/2} \to 3s {}^2\text{S}_{1/2} \quad \bar{\nu} = 16 973.379 \text{cm}^{-1} $$

波长由 $\lambda = 1/\bar{\nu}$ 给出,即

$$ \lambda = 5897.6 \text{Å} \quad \text{和} \quad 5891.6 \text{Å} $$

其中 Å 代表非 SI 但常用单位埃(1 Å = $10^{-10}$ m)。如果我们将其与图 8.4 中的波长进行比较,我们看到存在微小差异。这个差异是由于实验确定波长是在空气测量的,而使用表 8.6 进行的计算给出的是真空中的波长。我们使用空气中的折射率(1.00029)进行两种波长之间的转换

$$ \lambda_{\text{vac}} = 1.00029 \lambda_{\text{air}} $$

如果我们我们将上面获得的每个波长除以 1.00029,那么我们得到

$$ \lambda_{\text{expt}} = 5895.9 \text{Å} \quad \text{和} \quad 5889.9 \text{Å} $$

图 8.4 吻合得非常好。这些波长出现在光谱黄色区域解释钠原子发射光谱特有强烈黄色双线,称为钠 D 线第 306 页

307

图 8.4

原子钠能级图,显示了一些允许电子跃迁谱线上的数字是以(1 Å = $10^{-10}$ m)为单位波长(在空气测量)。

图 8.5 显示了氦原子能级图分辨率较高,自旋-轨道分裂不明显。氦能级图主要特征是它显示了两组独立跃迁。从图中注意到,一组跃迁单线态 ($S=0$) 之间发生,另一三重态 ($S=1$) 之间发生。由于 $\Delta S=0$ 的选择定则两组态之间不发生跃迁。因此,唯一允许跃迁是具有第 307 页

308

图 8.5

氦原子能级图,显示了单线态三重态组独立

相同自旋多重度之间。观测到的氦光谱由两组重叠谱线组成。我们应该指出,这里提出的选择定则仅对自旋-轨道耦合较小的情况有用,因此仅适用于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随着原子序数增加选择定则失效。例如,一样既有单线态也有三重态,但在汞原子光谱观察到许多单线态-三重态跃迁。我们现在准备讨论分子量子力学伟大成就之一是对化学键(如 H$_2$ 中的)的稳定性进行了详细解释。因为 H$_2$ 是最简单的分子,我们将像本讨论一样对其进行一些定量详细讨论,然后更定性讨论对更复杂分子进行类似计算结果

问题

8-1. 证明能量原子单位可以写为

$$ E_{\text{h}} = \frac{\hbar^2}{m_e a_0^2} = \frac{e^2}{4\pi\epsilon_0 a_0} = \frac{m_e e^4}{16\pi^2 \epsilon_0^2 \hbar^2} $$

第 308 页

问题

8-2. 证明氦离子能量原子单位中是 $-2 E_{\text{h}}$。 8-3. 距离电荷 $q$ 为 $r$ 处的电势

$$ V = \frac{q}{4\pi\epsilon_0 r} $$

证明电势原子单位是在距质子一个玻尔半径处的电势(参见表 8.1)。 8-4. 证明第一个玻尔轨道电子速度是 $e^2/4\pi\epsilon_0 \hbar = 2.188 \times 10^6$ m·s$^{-1}$。这个速度原子单位中的速度单位8-5. 证明光速原子单位中等于 137。 8-6. 引入原子单位另一种方法是将质量表示为 $m_e$(电子质量)的倍数(而不是 kg);将电荷表示为 $e$(质子电荷)的倍数(而不是 C);将角动量表示为 $\hbar$ 的倍数(而不是 J s = kg m$^2$ s$^{-1}$);并将电容率表示为 $4\pi\epsilon_0$ 的倍数(而不是 C$^2$ J$^{-1}$ m$^{-1}$)。通过令 $m_e = e = \hbar = 4\pi\epsilon_0 = 1$,可以在我们所有方程中实现这种转换。证明这个过程与本使用的原子单位定义是一致的。 8-7. 从方程 8.4 推导方程 8.5。注意 $\nabla^2$ 的单位是 (距离)$^{-2}$。 8-8. 证明斯莱特轨道径向部分归一化常数是 $(2\zeta)^n/[(2n)!]^{1/2}$。 8-9. 使用方程 8.12 写出归一化的 1s, 2s 和 2p 斯莱特轨道。它们与类氢轨道有什么不同8-10. 将方程 8.5 代入 $\hat{H}$ 的表达式

$$ E = \int\int d\mathbf{r}_1 d\mathbf{r}_2 \phi^*(\mathbf{r}_1) \phi^*(\mathbf{r}_2) \hat{H} \phi(\mathbf{r}_1) \phi(\mathbf{r}_2) $$

并证明

$$ E = I_1 + I_2 + J_{12} $$

其中

$$ I_j = \int d\mathbf{r}_j \phi^*(\mathbf{r}_j) \left[-\frac{1}{2}\nabla_j^2 - \frac{Z}{r_j}\right] \phi(\mathbf{r}_j) $$

$$ J_{12} = \int\int d\mathbf{r}_1 d\mathbf{r}_2 \phi^*(\mathbf{r}_1) \phi(\mathbf{r}_1) \frac{1}{r_{12}} \phi^*(\mathbf{r}_2) \phi(\mathbf{r}_2) $$

为什么 $J_{12}$ 称为库仑积分? 在下一个问题中,我们将使用上述结果推导 Hartree-Fock 方程方程 8.20)中本征值 $\epsilon$ 的物理解释第 309 页

310

8-11. 在本问题中,我们将考察方程 8.20本征值 $\epsilon$ 的物理意义 $\epsilon$ 称为轨道能量。使用方程 8.19 表示 $\hat{H}^{\text{eff}}(\mathbf{r}_1)$,从左边乘以 $\phi^*(\mathbf{r}_1)$ 并积分方程 8.20,得到

$$ \epsilon_1 = I_1 + J_{12} \quad (1) $$

其中 $I_j$ 和 $J_{12}$ 在前一个问题中定义。证明氦原子总能量 $E = I_1 + I_2 + J_{12}$ 不是轨道能量之和。实际上,证明

$$ \epsilon_1 = E - J_{12} \quad (1) $$

但根据问题 8-10 中 $I_j$ 的定义,$I_j$ 是用氦 Hartree-Fock 轨道 $\phi(\mathbf{r})$ 计算氦离子能量。因此,方程 1 表明轨道能量 $\epsilon_1$ 是氦原子电离能近似值,或者说

$$ \text{IE} \approx -\epsilon_1 \quad \text{(Koopmans 近似)} $$

即使在 Hartree-Fock 近似内部,Koopmans 近似也基于使用相同轨道计算中性原子离子能量近似Clementi(参见表 8.2)获得的 $-\epsilon_1$ 为 $0.91796 E_{\text{h}}$,而实验值为 $0.904 E_{\text{h}}$。 8-12. 证明双项氦 Hartree-Fock 轨道

$$ \phi(r) = 0.81839 e^{-1.44608r} + 0.52072 e^{-2.86222r} $$

归一化的。 8-13. 我们在第 7 章中确定的归一化变分氦轨道

$$ \phi(r) = 1.2368 e^{-27r/16} $$

问题 8-12 中给出了一个双项 Hartree-Fock 轨道

$$ \phi(r) = 0.81839 e^{-1.44608r} + 0.52072 e^{-2.86222r} $$

第 283 页给出了一个五项轨道

$$ \phi(r) = 0.75738 e^{-1.4300r} + 0.43658 e^{-2.4415r} + 0.17295 e^{-4.0996r} - 0.02730 e^{-6.4843r} + 0.06675 e^{-7.978r} $$

在同一张绘制这些轨道并进行比较8-14. 已知 $\Psi(1, 2) = \frac{1}{\sqrt{2}}[1s\alpha(1)1s\beta(2) – 1s\alpha(2)1s\beta(1)]$,证明

$$ \int d\tau_1 d\tau_2 \Psi^*(1, 2) \Psi(1, 2) = 2 $$

如果空间部分归一化8-15. 证明方程 8.40 中的自旋积分等于 2。第 310 页

问题

8-16. 为什么无法区分氦原子中的两个电子,而可以区分分离氢原子中的两个电子?你认为在双原子分子 H$_2$ 中电子可区分的吗?解释你的理由8-17. 为什么在 Hartree-Fock 近似中,多电子原子波函数角度依赖性氢原子波函数角度依赖性相同? 8-18. 为什么在 Hartree-Fock 近似中,多电子原子波函数径向依赖性氢原子波函数径向依赖性不同? 8-19. 证明原子行列式波函数

$$ \psi = \frac{1}{\sqrt{2}} \begin{vmatrix} 1s\alpha(1) & 1s\beta(1) \ 1s\alpha(2) & 1s\beta(2) \end{vmatrix} $$

在 1s 轨道归一化情况下是归一化的。 8-20. 证明问题 8-19 中的双电子行列式波函数可以分解空间部分自旋部分8-21. 论证 $N \times N$ 个正交归一自旋轨道斯莱特行列式归一化常数是 $1/\sqrt{N!}$。 8-22. $N$ 电子体系总自旋角动量 $z$ 分量算符

$$ \hat{S}_{z, \text{total}} = \sum_{j=1}^N \hat{s}_{zj} $$

证明

$$ \psi = \frac{1}{\sqrt{2}} \begin{vmatrix} 1s\alpha(1) & 1s\beta(1) \ 1s\alpha(2) & 1s\beta(2) \end{vmatrix} $$

$$ \psi = \frac{1}{\sqrt{3!}} \begin{vmatrix} 1s\alpha(1) & 1s\beta(1) & 2s\alpha(1) \ 1s\alpha(2) & 1s\beta(2) & 2s\alpha(2) \ 1s\alpha(3) & 1s\beta(3) & 2s\alpha(3) \end{vmatrix} $$

都是 $\hat{S}_{z, \text{total}}$ 的本征函数。每种情况下的本征值是多少? 8-23. 考虑行列式原子波函数

$$ \Psi(1, 2) = \frac{1}{\sqrt{2}} \begin{vmatrix} \psi_{211}\alpha(1) & \psi_{21-1}\beta(1) \ \psi_{211}\alpha(2) & \psi_{21-1}\beta(2) \end{vmatrix} $$

其中 $\psi_{21\pm 1}$ 是类氢波函数。证明 $\Psi(1, 2)$ 是

$$ \hat{L}_{z, \text{total}} = \hat{L}_{z1} + \hat{L}_{z2} $$

$$ \hat{S}_{z, \text{total}} = \hat{S}_{z1} + \hat{S}_{z2} $$

本征函数本征值是多少? 第 311 页

312

8-24. 对于双电子体系,有四种可能自旋函数

  1. $\alpha(1)\alpha(2)$
  2. $\beta(1)\alpha(2)$
  3. $\alpha(1)\beta(2)$
  4. $\beta(1)\beta(2)$ 不可区分性概念迫使我们只考虑 2 和 3 的线性组合

$$ \Psi_{\pm} = \frac{1}{\sqrt{2}}[\alpha(1)\beta(2) \pm \beta(1)\alpha(2)] $$

而不是分别考虑 2 和 3。证明四个可接受自旋函数 1、4 和 $\Psi_+$ 中,有三个是对称的,一个是反对称的 ($\Psi_-$)。现在对于一个双电子体系,我们可以将空间波函数自旋函数结合证明这种组合只产生四种允许组合

$$ [\psi(1)\phi(2) + \psi(2)\phi(1)] \frac{1}{\sqrt{2}}[\alpha(1)\beta(2) – \alpha(2)\beta(1)] $$

$$ [\psi(1)\phi(2) – \psi(2)\phi(1)][\alpha(1)\alpha(2)] $$

$$ [\psi(1)\phi(2) – \psi(2)\phi(1)][\beta(1)\beta(2)] $$

$$ [\psi(1)\phi(2) – \psi(2)\phi(1)] \frac{1}{\sqrt{2}}[\alpha(1)\beta(2) + \alpha(2)\beta(1)] $$

其中 $\psi$ 和 $\phi$ 是两个空间波函数证明第一个的 $M_S = m_{s1} + m_{s2} = 0$,而接下来的三个的 $M_S$ 分别是 1, -1 和 0(原子单位)。考虑氦原子第一激发态,其中 $\psi = 1s$ 且 $\phi = 2s$。上述四个波函数中,具有对称空间部分第一项能量将高于剩余的形成三重简并集的三个波函数。第一个单线态三重简并集代表三重态。由于单线态的 $M_S$ 等于零且仅等于零,因此单线态对应于 $S=0$。其他三个,其 $M_S = \pm 1, 0$,对应于 $S=1$。注意,每种情况下的简并度是 $2S+1$。将所有这些信息放入更数学形式中,已知 $\hat{\mathbf{S}}_{\text{total}} = \hat{\mathbf{S}}_1 + \hat{\mathbf{S}}_2$,我们可以证明问题 8-53

$$ \hat{S}_{\text{total}}^2 [\alpha(1)\beta(2) – \alpha(1)\beta(2)] = 0 $$

对应于 $S=0$,并且

$$ \hat{S}_{\text{total}}^2 \begin{Bmatrix} \alpha(1)\alpha(2) \ \frac{1}{\sqrt{2}}[\alpha(1)\beta(2) + \alpha(2)\beta(1)] \ \beta(1)\beta(2) \end{Bmatrix} = 2\hbar^2 \begin{Bmatrix} \alpha(1)\alpha(2) \ \frac{1}{\sqrt{2}}[\alpha(1)\beta(2) + \alpha(2)\beta(1)] \ \beta(1)\beta(2) \end{Bmatrix} $$

对应于 $S=1$。第 312 页

问题

8-25. 考虑氦原子处于激发态,其中一个 1s 电子激发到 2s 能级,因此其电子组态是 1s2s。论证由于两个轨道不同,该体系四种可能行列式波函数

$$ \Phi_1 = \frac{1}{\sqrt{2}} \begin{vmatrix} 1s\alpha(1) & 2s\alpha(1) \ 1s\alpha(2) & 2s\alpha(2) \end{vmatrix} $$

$$ \Phi_2 = \frac{1}{\sqrt{2}} \begin{vmatrix} 1s\beta(1) & 2s\beta(1) \ 1s\beta(2) & 2s\beta(2) \end{vmatrix} $$

$$ \Phi_3 = \frac{1}{\sqrt{2}} \begin{vmatrix} 1s\alpha(1) & 2s\beta(1) \ 1s\alpha(2) & 2s\beta(2) \end{vmatrix} $$

$$ \Phi_4 = \frac{1}{\sqrt{2}} \begin{vmatrix} 1s\beta(1) & 2s\alpha(1) \ 1s\beta(2) & 2s\alpha(2) \end{vmatrix} $$

为了计算 1s2s 组态能量,假设变分函数

$$ \psi = c_1\Phi_1 + c_2\Phi_2 + c_3\Phi_3 + c_4\Phi_4 $$

证明与这个线性组合试函数相关久期方程是(这是本问题中唯一需要花时间的,至少你面前有答案;务必记住这里的 1s 和 2s 轨道类氢哈密顿算符本征函数

$$ \begin{vmatrix} E_0+J-K-E & 0 & 0 & 0 \ 0 & E_0+J-K-E & 0 & 0 \ 0 & 0 & E_0+J-E & -K \ 0 & 0 & -K & E_0+J-E \end{vmatrix} = 0 $$

其中

$$ J = \int\int d\mathbf{r}_1 d\mathbf{r}_2 1s(1)1s(1) \left(\frac{1}{r_{12}}\right) 2s(2)2s(2) $$

$$ K = \int\int d\mathbf{r}_1 d\mathbf{r}_2 1s(1)2s(1) \left(\frac{1}{r_{12}}\right) 1s(2)2s(2) $$

并且 $E_0$ 是氦原子哈密顿算符中没有 $1/r_{12}$ 时的能量。证明

$$ E_0 = -\frac{5}{2} E_{\text{h}} $$

解释为什么 $J$ 被称为原子库仑积分,而 $K$ 被称为原子交换积分(如果 $i \neq j$)。第 313 页

314

尽管上述久期行列式是 $4 \times 4$,看起来会得到一个关于 $E$ 的四次多项式,但请注意它实际上由两个 $1 \times 1$ 和一个 $2 \times 2$ 组成。证明行列式方程简化

$$ (E_0+J-K-E)^2 \begin{vmatrix} E_0+J-E & -K \ -K & E_0+J-E \end{vmatrix} = 0 $$

并且这个方程给出四个根

$$ E = E_0 + J - K \quad (\text{两次}) $$

$$ E = E_0 + J + K $$

证明对应于 $E_0+J+K$ 中 $E$ 的正号波函数

$$ \psi_3 = \frac{1}{\sqrt{2}}(\Phi_3 - \Phi_4) $$

而对应于 $E_0+J+K$ 中 $E$ 的负号波函数

$$ \psi_4 = \frac{1}{\sqrt{2}}(\Phi_3 + \Phi_4) $$

现在证明 $\psi_3$ 和 $\psi_4$ 都可以分解空间部分自旋部分,尽管 $\Phi_3$ 和 $\Phi_4$ 单独不能分解。此外,令

$$ \psi_1 = \Phi_1 \quad \text{和} \quad \psi_2 = \Phi_2 $$

证明这两个也可以分解。使用问题 8-24 中给出的论证,将这四个波函数($\psi_1, \psi_2, \psi_3, \psi_4$)分组为一个单线态和一个三重态。现在以 $E_0, J,$ 和 $K$ 的形式计算单线态三重态能量论证 $J > 0$。已知 $K > 0$,单线态三重态哪个能量较低?使用 $Z=2$ 的类氢波函数时,$J$ 和 $K$ 的分别是 $J=10/27 E_{\text{h}}$ 和 $K=32/(27)^2 E_{\text{h}}$。使用基态波函数

$$ \Phi = \frac{1}{\sqrt{2}} \begin{vmatrix} 1s\alpha(1) & 1s\beta(1) \ 1s\alpha(2) & 1s\beta(2) \end{vmatrix} $$

证明,如果使用 $Z=2$ 的类氢波函数一阶微扰理论结果是 $E = -11/4 E_{\text{h}}$。使用这个 $E$ 值计算基态氦第一激发单线态第一三重态之间的能量差。这些能量差实验值分别是 159 700 cm$^{-1}$ 和 166 200 cm$^{-1}$(参见图 8.5)。 8-26. 确定与 $np^1$ 电子组态相关项符号证明这些项符号与 $np^5$ 电子组态相同。哪个项符号代表基态8-27. 证明 $np^4$ 电子组态项符号与 $np^2$ 电子组态相同。 8-28. 证明与任何项符号相关磁量子数 ($m_l$) 和自旋量子数 ($m_s$) 的集合数等于 $(2L+1)(2S+1)$。将此结果应用于第 8-9 节讨论的 $np^2$ 情况,并证明项符号 $^1$S, $^3$P, 和 $^1$D 包揽所有可能磁量子数自旋量子数集合8-29. 计算 $nd^3$ 电子组态磁量子数 ($m_l$) 和自旋量子数 ($m_s$) 的集合数证明项符号 $^2$S, $^2$D, $^3$P, $^3$F, 和 $^4$G 包揽所有可能项符号8-30. 确定电子组态 $nsnp$ 的项符号。哪个项符号对应最低能量8-31. $nsnd$ 电子组态有多少组磁量子数 ($m_l$) 和自旋量子数 ($m_s$)?项符号是什么?哪个项符号对应最低能量8-32. $nd^2$ 电子组态项符号是 $^1$S, $^1$D, $^1$G, $^3$P, 和 $^3$F计算与这些项符号相关的 $J$ 。哪个项符号代表基态8-33. $np^3$ 电子组态项符号是 $^2$P, $^2$D, 和 $^4$S计算与这些项符号相关的 $J$ 。哪个项符号代表基态8-34. 确定基态镁原子电子组态及其基态项符号8-35. 已知锆原子电子组态Kr$^2$(5s)$^2$,确定 Zr基态项符号8-36. 已知钯原子电子组态Kr$^{10}$,确定 Pd基态项符号8-37. 考虑氦原子的 1s2p 电子组态确定与此电子组态对应的项符号)。确定每个简并度。如果包含自旋轨道耦合影响,会发生什么? 8-38. 使用表 8.5 计算原子氢莱曼系中出现的双线间距8-39. 使用表 8.6 计算原子钠中 $4f {}^2$F $\to 3d {}^2$D 跃迁波长,并将结果图 8.4 中给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务必使用关系 $\lambda_{\text{vac}} = 1.00029 \lambda_{\text{air}}$(参见示例 8-10)。 8-40. 轨道符号 s, p, d, f 来自对原子钠光谱分析。由于 $ns {}^2$S $\to 3p {}^2$P 跃迁引起一系列谱线称为锐线系 (sharp, s);由于 $np {}^2$P $\to 3s {}^2$S 跃迁引起一系列谱线称为主线系 (principal, p);由于 $nd {}^2$D $\to 3p {}^2$P 跃迁引起一系列谱线称为漫线系 (diffuse, d);由于 $nf {}^2$F $\to 3d {}^2$D 跃迁引起一系列谱线称为基线系 (fundamental, f)。在图 8.4识别这些系列,并列出每个系列前几条谱线波长8-41. 问题 8-40 定义了原子钠光谱中的锐线系主线系漫线系基线系。使用表 8.6 计算每个系列前几条谱线波长,并将结果图 8.4 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务必使用关系 $\lambda_{\text{vac}} = 1.00029 \lambda_{\text{air}}$(参见示例 8-10)。 8-42. 在本问题中,我们将使用 $\phi(r)$ 的形式 $(Z^3/\pi)^{1/2} e^{-Zr}$,推导方程 8.18 给出的 $V^{\text{eff}}(\mathbf{r}_1)$ 的明确表达式。(我们实际上已经在问题 7-30完成了这个问题。)

$$ V^{\text{eff}}(r_1) = \frac{Z^3}{\pi} \int d\mathbf{r}_2 \frac{e^{-2Zr_2}}{r_{12}} $$

问题 7-30 中所述,我们使用余弦定理写出

$$ r_{12} = (r_1^2 + r_2^2 - 2r_1 r_2 \cos\theta)^{1/2} $$

因此 $V^{\text{eff}}$ 变为

$$ V^{\text{eff}}(r_1) = \frac{Z^3}{\pi} \int_0^\infty dr_2 r_2^2 e^{-2Zr_2} \int_0^\pi d\theta \sin\theta \int_0^{2\pi} d\phi \frac{1}{(r_1^2 + r_2^2 - 2r_1 r_2 \cos\theta)^{1/2}} $$

问题 7-30 要求您证明 $\theta$ 上的积分等于 $2/r_1$(如果 $r_1 > r_2$)和 $2/r_2$(如果 $r_1 < r_2$)。因此,我们有

$$ V^{\text{eff}}(r_1) = 4\pi \frac{Z^3}{\pi} \left[\int_0^{r_1} dr_2 r_2^2 e^{-2Zr_2} \frac{1}{r_1} + \int_{r_1}^\infty dr_2 r_2^2 e^{-2Zr_2} \frac{1}{r_2}\right] $$

现在证明

$$ V^{\text{eff}}(r_1) = \frac{Z}{r_1} (1 - e^{-2Zr_1}) (Z + 1/r_1) $$

8-43. 重复问题 8-42,使用问题 7-31 中给出的 $1/r_{12}$ 的展开式

问题 8-448-48 涉及包含自旋-轨道耦合影响单电子原子能级

8-44. 证明 $\hat{\mathbf{L}} \cdot \hat{\mathbf{S}} = \frac{1}{2} (\hat{J}^2 – \hat{L}^2 – \hat{S}^2)$。 8-45. 证明 $[\hat{H}, \hat{L}^2] = [\hat{H}, \hat{S}^2] = [\hat{H}, \hat{J}^2] = 0$,其中 $\hat{H}$ 是氢原子哈密顿算符提示:使用问题 8-44结果,并对一个空间部分自旋部分乘积函数进行操作8-46. 由于电子自旋角动量轨道角动量耦合类氢原子哈密顿算符变为

$$ \hat{H} = \hat{H}^{(0)} + \hat{H}_{\text{SO}}^{(1)} $$

其中(原子单位

$$ \hat{H}^{(0)} = -\frac{1}{2}\nabla^2 - \frac{Z}{r} $$

$$ \hat{H}_{\text{SO}}^{(1)} = \frac{Z}{2(137)^2 r^3} \hat{\mathbf{l}} \cdot \hat{\mathbf{s}} $$

第 316 页

问题

我们现在将使用一阶微扰理论计算能量一阶修正。回想第 7 章

$$ E_n^{(1)} = \int \psi_n^{(0)*} \hat{H}_{\text{SO}}^{(1)} \psi_n^{(0)} d\tau $$

使用问题 8-44结果,证明

$$ E_n^{(1)} = \frac{Z}{2(137)^2} \int \psi_n^{(0)*} \frac{1}{r^3} (\hat{\mathbf{l}} \cdot \hat{\mathbf{s}}) \psi_n^{(0)} d\tau $$

$$ = \frac{Z}{2(137)^2} \left\{\frac{1}{2} [j(j+1) - l(l+1) - s(s+1)]\right\} \left\langle\frac{1}{r^3}\right\rangle $$

其中

$$ \left\langle\frac{1}{r^3}\right\rangle = \int \psi_n^{(0)*} \frac{1}{r^3} \psi_n^{(0)} d\tau $$

问题 6-41 显示

$$ \left\langle\frac{1}{r^3}\right\rangle = \frac{Z^3}{n^3 l(l+1)(l+\frac{1}{2})} $$

现在结合方程 1 到 3,得到

$$ E_n^{(1)}/E_{\text{h}} = \frac{Z^4}{2(137)^2 n^3} \frac{{j(j+1) - l(l+1) - s(s+1)}}{2l(l+1)(l+\frac{1}{2})} $$

对于 $Z=1$ 和 $l=1$,自旋-轨道分裂量级单位为 cm$^{-1}$)作为 $n$ 的函数是多少?(提示:对于氢原子,$s=1/2$ 且 $j$ 只能是 $l\pm 1/2$。)还请记住 $1 E_{\text{h}} = 2.195 \times 10^5$ cm$^{-1}$。这个能量与不同 $n$ 能量分离相比如何? 8-47. 卤素的 $ns^2np^5$ 价电子组态对应的两个项符号是 $^2\text{P}_{1/2}$ 和 $^2\text{P}_{3/2}$。哪个是基态项符号不同卤素的这两个之间的能量差如下所示

$$ \begin{matrix} \text{卤素} & [E(^2\text{P}_{1/2}) - E(^2\text{P}_{3/2})]/ \text{cm}^{-1} \ \text{F} & 404 \ \text{Cl} & 880 \ \text{Br} & 3685 \ \text{I} & 7600 \end{matrix} $$

提出了一个解释这种趋势理由8-48. 惰性气体氩光电离谱都显示出两条紧密间隔谱线,对应于电子从 2p 轨道电离解释为什么有两条紧密间隔谱线。(假设生成的离子处于基态电子态。)

自旋算符满足我们为角动量算符问题 6-486-57推导出的相同一般方程问题 8-498-53 回顾了这些结果第 317 页

318

8-49. 自旋算符 $\hat{S}_x, \hat{S}_y,$ 和 $\hat{S}_z$,像所有角动量算符一样,遵守对易关系问题 6-13

$$ [\hat{S}_x, \hat{S}_y] = i\hbar \hat{S}_z, \quad [\hat{S}_y, \hat{S}_z] = i\hbar \hat{S}_x, \quad [\hat{S}_z, \hat{S}_x] = i\hbar \hat{S}_y $$

定义(非厄米算符

$$ \hat{S}_+ = \hat{S}_x + i\hat{S}_y, \quad \hat{S}_- = \hat{S}_x - i\hat{S}_y \quad (1) $$

并证明

$$ [\hat{S}_z, \hat{S}_+] = \hbar \hat{S}_+ \quad (2) $$

$$ [\hat{S}_z, \hat{S}_-] = -\hbar \hat{S}_- \quad (3) $$

现在证明

$$ \hat{S}_+ \hat{S}_- = \hat{S}^2 – \hat{S}_z^2 + \hbar \hat{S}_z $$

$$ \hat{S}_- \hat{S}_+ = \hat{S}^2 – \hat{S}_z^2 - \hbar \hat{S}_z $$

其中

$$ \hat{S}^2 = \hat{S}_x^2 + \hat{S}_y^2 + \hat{S}_z^2 $$

8-50. 使用问题 8-49 中的方程 2 以及 $\hat{S}_z \beta = -\frac{\hbar}{2}\beta$ 的事实,证明

$$ \hat{S}_z \hat{S}_+ \beta = \hat{S}_z (\hat{S}_+ \beta) = \left(\frac{\hbar}{2} + \hbar\right)(\hat{S}_+ \beta) = \frac{3\hbar}{2} (\hat{S}_+ \beta) $$

因为 $\hat{S}_z \alpha = \frac{\hbar}{2}\alpha$,这个结果表明

$$ \hat{S}_+ \beta = c\alpha $$

其中 $c$ 是一个比例常数。下面的问题证明 $c=\hbar$,因此我们有

$$ \hat{S}_+ \beta = \hbar \alpha $$

现在使用问题 8-49 中的方程 3 以及 $\hat{S}_z \alpha = \frac{\hbar}{2}\alpha$ 的事实,证明

$$ \hat{S}_- \alpha = c'\beta \quad (1) $$

其中 $c'$ 是一个比例常数。下面的问题证明 $c'=\hbar$,因此我们有

$$ \hat{S}_- \beta = \hbar \alpha \quad \text{和} \quad \hat{S}_- \alpha = \hbar \beta \quad (2) $$

第 318 页

问题

注意,$\hat{S}_+$ 将自旋函数从 $\beta$“升高”到 $\alpha$,而 $\hat{S}_-$ 将自旋函数从 $\alpha$“降低”到 $\beta$。算符 $\hat{S}_+$ 和 $\hat{S}_-$ 分别称为升高算符降低算符。现在使用方程 2 证明

$$ \hat{S}_x \alpha = \frac{\hbar}{2}\beta \quad \hat{S}_y \alpha = \frac{i\hbar}{2}\beta $$

$$ \hat{S}_x \beta = \frac{\hbar}{2}\alpha \quad \hat{S}_y \beta = -\frac{i\hbar}{2}\alpha $$

8-51. 本问题证明比例常数 $c$ 在

$$ \hat{S}_+ \beta = c\alpha \quad \text{或} \quad \hat{S}_- \alpha = c\beta $$

中等于 $\hbar$。从

$$ \int \alpha^* \alpha d\tau = 1 = \frac{1}{|c|^2} \int (\hat{S}_+ \beta)^* (\hat{S}_+ \beta) d\tau $$

开始。在上一个积分第二个因子中令 $\hat{S}_+ = \hat{S}_x + i\hat{S}_y$,并使用 $\hat{S}_x$ 和 $\hat{S}_y$ 是厄米性质,得到

$$ \int (\hat{S}_x \beta)^* (\hat{S}_x \beta) d\tau + i \int (\hat{S}_y \beta)^* (\hat{S}_x \beta) d\tau = |c|^2 $$

现在取两边的复共轭,得到

$$ \int \beta^* \hat{S}_x \hat{S}_x \beta d\tau - i \int \beta^* \hat{S}_y \hat{S}_x \beta d\tau = |c|^2 $$

现在使用问题 8-49结果证明

$$ |c|^2 = \int \beta^* \hat{S}_- \hat{S}_+ \beta d\tau = \int \beta^* (\hat{S}^2 – \hat{S}_z^2 - \hbar \hat{S}_z) \beta d\tau $$

$$ = \int \beta^* \left(\frac{3}{4}\hbar^2 - \frac{1}{4}\hbar^2 - \hbar (-\frac{1}{2}\hbar)\right) \beta d\tau = \hbar^2 $$

或者 $c = \hbar$。 8-52. 使用问题 8-50结果以及方程 $\hat{S}_z \alpha = \frac{\hbar}{2}\alpha$ 和 $\hat{S}_z \beta = -\frac{\hbar}{2}\beta$,证明

$$ \hat{S}^2 \alpha = \frac{3}{4}\hbar^2 \alpha = \frac{1}{2}(\frac{1}{2}+1)\hbar^2 \alpha $$

$$ \hat{S}^2 \beta = \frac{3}{4}\hbar^2 \beta = \frac{1}{2}(\frac{1}{2}+1)\hbar^2 \beta $$

第 319 页

320

8-53. 在本问题中,我们将使用问题 8-508-52结果验证问题 8-24 末尾的陈述。由于 $\hat{\mathbf{S}}_{\text{total}} = \hat{\mathbf{S}}_1 + \hat{\mathbf{S}}_2$,我们有

$$ \hat{S}_{\text{total}}^2 = (\hat{\mathbf{S}}_1 + \hat{\mathbf{S}}_2) \cdot (\hat{\mathbf{S}}_1 + \hat{\mathbf{S}}_2) = \hat{S}_1^2 + \hat{S}_2^2 + 2\hat{\mathbf{S}}_1 \cdot \hat{\mathbf{S}}_2 $$

$$ = \hat{S}_1^2 + \hat{S}_2^2 + 2(\hat{S}_{x1}\hat{S}_{x2} + \hat{S}_{y1}\hat{S}_{y2} + \hat{S}_{z1}\hat{S}_{z2}) $$

现在证明

$$ \hat{S}_{\text{total}}^2 \alpha(1)\alpha(2) = \alpha(2)\hat{S}_1^2 \alpha(1) + \alpha(1)\hat{S}_2^2 \alpha(2) + 2\hat{S}_{x1}\alpha(1)\hat{S}_{x2}\alpha(2) $$

$$ + 2\hat{S}_{y1}\alpha(1)\hat{S}_{y2}\alpha(2) + 2\hat{S}_{z1}\alpha(1)\hat{S}_{z2}\alpha(2) $$

$$ = 2\hbar^2 \alpha(1)\alpha(2) $$

类似地,证明

$$ \hat{S}_{\text{total}}^2 \beta(1)\beta(2) = 2\hbar^2 \beta(1)\beta(2) $$

$$ \hat{S}_{\text{total}}^2 [\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2\hbar^2 [\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 \hat{S}_{\text{total}}^2 [\alpha(1)\beta(2) – \beta(1)\alpha(2)] = 0 $$

8-54. 我们在第 8-3 节讨论氦原子Hartree-Fock 方法,但将 Hartree-Fock 方法应用于包含两个以上电子原子会因为波函数行列式性质而引入新的。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将只考虑闭壳层体系,其波函数由 $N$ 个双占据空间轨道表示。2$N$ 电子原子哈密顿算符

$$ \hat{H} = \sum_{j=1}^{2N} \left(-\frac{1}{2}\nabla_j^2 - \frac{Z}{r_j}\right) + \sum_{i<j}^{2N} \frac{1}{r_{ij}} \quad (1) $$

能量由下式给出

$$ E = \int d\mathbf{r}_1 d\sigma_1 \dots d\mathbf{r}_{2N} d\sigma_{2N} \Psi^*(1, 2, \dots, 2N) \hat{H} \Psi(1, 2, \dots, 2N) \quad (2) $$

证明如果将方程 1 和方程 8.44(在这种情况下用 2$N$ 代替 $N$)代入方程 2,那么您将得到

$$ E = 2\sum_{j=1}^N I_j + \sum_{i=1}^N \sum_{j=1}^N (2J_{ij} – K_{ij}) \quad (3) $$

其中

$$ I_j = \int d\mathbf{r}_j \phi_j^*(\mathbf{r}_j) \left[-\frac{1}{2}\nabla_j^2 - \frac{Z}{r_j}\right] \phi_j(\mathbf{r}_j) \quad (4) $$

$$ J_{ij} = \int\int d\mathbf{r}_1 d\mathbf{r}_2 \phi_i^*(\mathbf{r}_1) \phi_i(\mathbf{r}_1) \frac{1}{r_{12}} \phi_j^*(\mathbf{r}_2) \phi_j(\mathbf{r}_2) \quad (5) $$

$$ K_{ij} = \int\int d\mathbf{r}_1 d\mathbf{r}_2 \phi_i^*(\mathbf{r}_1) \phi_j(\mathbf{r}_1) \frac{1}{r_{12}} \phi_j^*(\mathbf{r}_2) \phi_i(\mathbf{r}_2) \quad (6) $$

第 320 页

问题

您能解释为什么 $J_{ij}$ 积分称为库仑积分,而 $K_{ij}$ 积分称为交换积分(如果 $i \neq j$)吗?证明氦原子方程 3 与问题 8-10 中给出的方程相同。第 321 页

罗伯特·S·穆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1896 6 25 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纽伯里波特 (Newburyport),1986 芝加哥逝世。他于 1921 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关于通过分馏分离汞同位素。随后,他前往哈佛大学继续研究同位素行为意识到新量子理论理解原子分子结构重要性,他随后在欧洲学习一年量子理论。在纽约市华盛顿广场学院担任一年助理教授后,他在格丁根大学弗里德里希·洪特 (Friederich Hund) 合作一年,在此期间他们发展了分子轨道理论二战后穆利肯及其合作者率先使用计算机进行分子结构计算阐释。在所有熟人眼中,他是一位谦逊。他于 1966 因“在分子轨道方法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分子电子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第 3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