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分子轨道理论 预测稳定的双原子氦分子不存在

对于 $\text{H}_2$ 到 $\text{He}_2$,我们只需要考虑能量最低的两个分子轨道:$\sigma_{1s}$ 和 $\sigma_{1s}^*$ 轨道考虑 $\text{H}_2$ 的基态电子构型。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被填入 $\sigma_{1s}$ 轨道。$\text{H}_2$ 的电子构型写为 $(\sigma_{1s})^2$。成键轨道中的两个电子构成一个成键电子对,对应于 $\text{H}_2$ 的单

现在考虑 $\text{He}_2$。这个分子有四个电子,其基态电子构型为 $(\sigma_{1s})^2(\sigma_{1s}^*)^2$。这个排布给 $\text{He}_2$ 一个成键电子对和一个反成键电子对成键轨道中的电子倾向于使靠近,而反成键轨道中的电子倾向于使分开。这些相反结果是,反成键轨道中的一个电子大约抵消了成键轨道中一个电子作用。因此,在 $\text{He}_2$ 的情况下,没有净成键作用。简单的分子轨道理论预测双原子不存在。

上述结果通过定义一个称为键级(bond order)的而形式化:

$$ \text{键级} = \frac{1}{2} \left[ (\text{成键轨道中的电子数}) - (\text{反成键轨道中的电子数}) \right] \quad (9.33) $$

键级为一;双键级为二;等等。$\text{He}_2$ 的键级为零。如下所示,键级不必是整数;它可以是半整数

例 9-3

确定 $\text{He}_2^+$ 的键级

解: $\text{He}_2^+$ 的基态电子构型为 $(\sigma_{1s})^2(\sigma_{1s}^*)^1$,因此键级

$$ \text{键级} = \frac{1}{2}[(2) - (1)] = \frac{1}{2} $$

9.1 给出了 $\text{H}_2^+$、$\text{H}_2$、$\text{He}_2^+$ 和 $\text{He}_2$ 的分子轨道理论结果

9.1 $\text{H}_2^+$、$\text{H}_2$、$\text{He}_2^+$ 和 $\text{He}_2$ 的分子性质

物种 电子数 基态电子构型 键级 键长/pm 结合能/\ kJ·mol⁻¹
$\text{H}_2^+$ 1 $(\sigma_{1s})^1$ 1/2 106 268
$\text{H}_2$ 2 $(\sigma_{1s})^2$ 1 74 457
$\text{He}_2^+$ 3 $(\sigma_{1s})^2(\sigma_{1s}^*)^1$ 1/2 108 241
$\text{He}_2$ 4 $(\sigma_{1s})^2(\sigma_{1s}^*)^2$ 0 $\approx 6000$ $< 1$

我们这里使用的分子轨道非常简单,在每种情况下都只是两个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这种简单的分子轨道描述预测 $\text{He}_2$ 的键级为零,因此应该不存在。但 Gentry 及其同事在 1993 报道了在温度接近 0.001 K 的气态氦样品中通过光谱观测到了 $\text{He}_2$。然而,$\text{He}_2$ 是已知最弱的化学键,其结合能 $E_{\text{binding}} \approx 0.01 \text{ kJ} \cdot \text{mol}^{-1}$。更精细的分子轨道理论版本预测了 $\text{He}_2$ 中的弱

9-9. 电子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填入分子轨道

考虑同核双原子分子 $\text{Li}_2$ 到 $\text{Ne}_2$。每个锂原子有三个电子,因此 $\text{Li}_2$ 的基态电子构型为 $(\sigma_{1s})^2(\sigma_{1s}^*)^2(\sigma_{2s})^2$,键级为一。我们预测双原子锂分子相对于两个分离的锂原子是稳定的。已知锂蒸气包含双原子锂分子,其键长为 267 pm,键能为 105 kJ·mol⁻¹。

9.14 显示了 $\text{Li}_2$ 中各个分子轨道和总电子密度等高线图。这些等高线图是通过计算机对 $\text{Li}_2$ 求解薛定谔方程并达到高精度而获得的。等高线图中的每条线对应于一个固定的电子密度值。通常会绘制固定增量电子密度等高线。因此,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提供了关于电子密度变化速度信息 9.14 清楚地表明,$\text{Li}_2$ 的 $\sigma_{1s}$ 和 $\sigma_{1s}^*$ 分子轨道电子密度与单个锂原子的两个 1s 原子轨道电子密度差异很小。这一观察化学键讨论中通常假设只需包含价电子基础。在 $\text{Li}_2$ 的情况下,1s 电子被紧密地束缚在每个周围,不显著参与成键。因此,$\text{Li}_2$ 的基态电子构型可以写为 $\text{KK}(\sigma_{2s})^2$,其中 K 代表锂原子中填满的 $n = 1$ 壳层

9.14

$\text{Li}_2$ 分子轨道电子密度等高线。注意 $\sigma_{1s}$ 和 $\sigma_{1s}^*$ 中的电子被紧密地束缚在周围,在成键中不大量参与。$\sigma_{2s}$ 轨道中的电子是 $\text{Li}_2$ 中成键负责者

随着核电荷沿周期表第二增加,1s 电子中的 1s 电子被更紧密地束缚。因此,作为第一近似,在书写 $\text{He}_2$ 以后的双原子分子电子构型时,只需要考虑价电子。$\sigma_{1s}$ 和 $\sigma_{1s}^*$ 分子轨道等同于每个原子中填满的 K 壳层

双原子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这个分子总共有六个价电子(每个硼原子三个)。根据 9.13,$\text{B}_2$ 的基态电子构型为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pi_{2px})^1(\pi_{2py})^1$。如同原子情况一样,洪特规则适用,因此我们将一个电子填入每个简并的 $\pi_{2p}$ 轨道,使其自旋平行,以获得最大的自旋多重度实验测量确定 $\text{B}_2$ 确实有两个未配对电子(即具有顺磁性)。

例 9-4

使用分子轨道理论预测双原子是否存在。

解: $\text{C}_2$ 的基态电子构型为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pi_{2px})^2(\pi_{2py})^2$,键级为二。因此,我们预测双原子存在。实验测量确定 $\text{C}_2$ 没有未配对电子(即具有抗磁性)。对 $\text{B}_2$ 和 $\text{C}_2$ 磁性质的正确预测证实 9.13 中给出的原子序数 Z=5 和 Z=6 的分子轨道能量顺序。

9-10. 分子轨道理论正确预测氧分子具有顺磁性

氧分子正确电子构型预测分子轨道理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一。氧分子具有顺磁性实验测量表明氧分子的净自旋对应于两个自旋方向相同的未配对电子。让我们看看分子轨道理论对此有何说法预测的 $\text{O}_2$ 基态电子构型为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sigma_{2p_z})^2(\pi_{2px})^2(\pi_{2py})^2(\pi_{2px}^*)^1(\pi_{2py}^*)^1$。由于 $\pi_{2px}^*$ 和 $\pi_{2py}^*$ 轨道简并的,根据洪特规则,我们将一个电子填入每个轨道,使电子自旋平行。其他分子轨道占据,$\text{KK}(\sigma_{2s})^2(\sigma_{2s}^*)^2(\sigma_{2p_z})^2(\pi_{2px})^2(\pi_{2py})^2$,不产生净自旋,因为所有这些被占据的分子轨道都包含两个自旋配对的电子,因此我们预测 $\text{O}_2$ 在其基态有两个未配对电子。因此,分子轨道构型正确解释了 $\text{O}_2$ 分子顺磁行为

我们可以使用分子轨道理论预测相对键长键能,如下所示。

例 9-5

讨论 $\text{O}_2^+$、$\text{O}_2$、$\text{O}_2^-$ 和 $\text{O}_2^{2-}$ 的相对键长键能

解: $\text{O}_2$ 有 12 个价电子。根据 9.13,这些物种基态电子构型键级如下:

物种 基态电子构型 键级
$\text{O}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sigma_{2p_z})^2(\pi_{2px})^2(\pi_{2py})^2(\pi_{2px}^*)^1$ 5/2
$\text{O}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sigma_{2p_z})^2(\pi_{2px})^2(\pi_{2py})^2(\pi_{2px}^*)^1(\pi_{2py}^*)^1$ 2
$\text{O}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sigma_{2p_z})^2(\pi_{2px})^2(\pi_{2py})^2(\pi_{2px}^*)^2(\pi_{2py}^*)^1$ 3/2
$\text{O}_2^{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sigma_{2p_z})^2(\pi_{2px})^2(\pi_{2py})^2(\pi_{2px}^*)^2(\pi_{2py}^*)^2$ 1

我们预测键长键级增加而减小,键能键级增加而增大。这一预测实验值很好地一致,实验值如下:

$$ \begin{array}{ccc} \text{物种} & \text{键长/pm} & \text{键能/kJ} \cdot \text{mol}^{-1} \ \text{O}_2^+ & 112 & 643 \ \text{O}_2 & 121 & 494 \ \text{O}_2^- & 135 & 395 \ \text{O}_2^{2-} & 149 & \end{array} $$

注意,从 $\text{O}_2$ 中移除一个电子会产生更强的,这与分子轨道理论预测一致。

9.15 说明预测键级实验测量的 $\text{B}_2$ 到 $\text{F}_2$ 同核双原子分子键长键能 9.2 总结周期表第二行元素的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果

9.15

$\text{B}_2$ 到 $\text{F}_2$ 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各种键性质图

9.2 周期表第二行元素的同核双原子分子基态电子构型和各种物理性质

物种 基态电子构型 键级 键长/pm 键能/ kJ·mol⁻¹
$\text{Li}_2$ $\text{KK}(\sigma_{2s})^2$ 1 267 105
$\text{Be}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 0 245 $\approx 9$
$\text{B}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pi_{2px})^1(\pi_{2py})^1$ 1 159 289
$\text{C}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pi_{2px})^2(\pi_{2py})^2$ 2 124 599
$\text{N}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pi_{2px})^2(\pi_{2py})^2(\sigma_{2p_z})^2$ 3 110 942
$\text{O}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sigma_{2p_z})^2(\pi_{2px})^2(\pi_{2py})^2(\pi_{2px}^*)^1(\pi_{2py}^*)^1$ 2 121 494
$\text{F}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sigma_{2p_z})^2(\pi_{2px})^2(\pi_{2py})^2(\pi_{2px}^*)^2(\pi_{2py}^*)^2$ 1 141 154
$\text{Ne}_2$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sigma_{2p_z})^2(\pi_{2px})^2(\pi_{2py})^2(\pi_{2px}^*)^2(\pi_{2py}^*)^2(\sigma_{2p_z}^*)^2$ 0 310 $< 1$

9-11. 光电子能谱支持分子轨道存在

原子轨道分子轨道概念相当抽象,有时看起来与现实相去甚远。然而,分子电子构型可以通过实验证明。使用的方法与第一章讨论光电效应非常相似。如果高能电磁辐射射向气体中的分子电子会从分子中被激发出来。从分子中激发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为电离能,直接衡量电子分子中束缚的强度电子分子中的电离能取决于电子所占据的分子轨道分子轨道能量越低,从该分子轨道中移除或电离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就越多。

测量入射到气态分子上的辐射激发出来的电子能量的技术称为光电子能谱 9.16 显示了 $\text{N}_2$ 的光电子能谱。根据 9.13,$\text{N}_2$ 的基态电子构型为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pi_{2px})^2(\pi_{2py})^2(\sigma_{2p_z})^2$。光电子能谱中的对应于被占据分子轨道能量光电子能谱为正在发展的分子轨道图景提供了显著的实验支持

9-12. 分子轨道理论也适用于异核双原子分子

我们已经发展的分子轨道理论可以扩展到异核双原子分子,即两个原子核不同的双原子分子。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构建分子轨道的两个原子原子轨道能量现在是不同的。在考虑早先的近似,即只有能量相似的轨道才能组合形成分子轨道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对于原子序数的微小变化,两个成键原子上相同原子轨道能量差很小(例如,CO,NO)。然而,对于许多异核双原子分子(例如,HF,HCl),相应原子轨道能量可能显著不同,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哪些原子轨道参与构建此类分子分子轨道

考虑氰化物离子 $\text{CN}^-$。(6)和(7)的原子序数仅相差一个单位,因此相同的能量顺序可能仍然有效。价电子为 10(在 $n = 2$ 壳层有 4 个电子有 5 个电子),离子总电荷为 -1。因此,预测 $\text{CN}^-$ 的基态电子构型

$$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pi_{2px})^2(\pi_{2py})^2(\sigma_{2p_z})^2, $$

键级为三。注意,这里我们不使用下标 $g$ 和 $u$,因为异核分子不具有反演对称性

例 9-6

讨论一氧化碳分子 CO 中的成键

解: CO 分子总共有 10 个价电子注意 CO 与 $\text{N}_2$ 是等电子体。因此,CO 的基态电子构型为 $\text{KK}(\sigma_{2s})^2(\sigma_{2s}^*)^2(\pi_{2px})^2(\pi_{2py})^2(\sigma_{2p_z})^2$,所以键级为三。由于 $\text{N}_2$ 和 CO 都有三,并且所有三个原子(N、O、C)大小近似相同,我们预期 CO 的键长键能与 $\text{N}_2$ 相当。实验值

$$ \begin{array}{ccc} \text{双原子分子} & \text{键长/pm} & \text{键能/kJ} \cdot \text{mol}^{-1} \ \text{N}_2 & 110 & 942 \ \text{CO} & 113 & 1071 \end{array} $$

CO 的键能是已知双原子分子中最大的键能之一。

9.17

CO 的光电子能谱中标记了与各种分子轨道相关的能量。$\sigma 1s$ 和 $\sigma^* 1s$ 轨道本质上是碳原子的 1s 电子。这些电子相对较高的电离能表明它们被紧密束缚,并且在成键中不起作用

现在考虑双原子分子 HF。这个分子说明原子上的价电子占据不同电子壳层情况氟原子上 2s 和 2p 原子轨道价电子能量分别为 $-1.477E_h$ 和 $-0.684E_h$。氢原子上 1s 原子轨道价电子能量为 $-0.500E_h$。由于氟原子上的 2p 原子轨道能量最接近氢原子上的 1s 轨道,因此分子轨道的第一个近似考虑这两种不同类型原子轨道线性组合。但应该使用哪个 2p 原子轨道呢?将 z 定义为核间轴 9.18 显示了的 $2p_z$ 和 $2p_x$ 轨道的 1s 轨道重叠的 $2p_y$ 原子轨道的 1s 原子轨道重叠方式与 $2p_x$ 轨道相似,只是它沿 y 而不是 x 方向。的 1s 轨道的 $2p_z$ 轨道建设性重叠,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这两个轨道线性组合

$$ \psi = c_1 1s_H \pm c_2 2p_{zF} \quad (9.34) $$

方程 9.34 中的波函数所描述的分子轨道电子密度关于核间轴对称,因此它们都是 $\sigma$ 分子轨道(一个成键 $\sigma$,一个反成键 $\sigma^*$)。 9.19 显示了 HF 的分子轨道能级图。(未显示 $1s_F$ 和 $2s_F$ 轨道。)八个价电子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占据 9.19 中能量最低的四个轨道,因此 HF 的基态价电子构型为 $(2s_F)^2(\sigma)^2(2p_{xF})^2(2p_{yF})^2$。$2s_F$、$2p_{xF}$ 和 $2p_{yF}$ 轨道是非成键轨道,因此 HF 的键级为一。

9.17

CO 的光电子能谱中标记了与各种分子轨道相关的能量。$\sigma 1s$ 和 $\sigma^* 1s$ 轨道本质上是碳原子的 1s 电子。这些电子相对较高的电离能表明它们被紧密束缚,并且在成键中不起作用

9.18

的 $2p_z$ 和 $2p_x$ 原子轨道的 1s 原子轨道重叠。由于 $2p_x$ 波函数符号变化的 $2p_x$ 与的 1s 之间的净重叠对于所有核间距离都为零。由的 $2p_z$ 原子轨道的 1s 原子轨道重叠产生了两个 $\sigma$ 分子轨道图示成键 $\sigma$ 轨道 $\sigma_b$。

9-13. SCF-LCAO-MO 波函数是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形成的分子轨道,其系数自洽确定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介绍的分子轨道方案是最简单的分子轨道处理方法 9.10 至 9.12 中的每个分子轨道都是由每个原子核上的一个原子轨道形成的。与原子情况类似,我们可以通过形成许多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来获得更好的分子轨道。例如,除了简单地使用 $\psi = c_1(1s_A + 1s_B)$,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形式分子轨道试函数

$$ \psi = c_1 (1s_A + 1s_B) + c_2 (2s_A + 2s_B) + c_3 (2p_{zA} + 2p_{zB}) + \dots \quad (9.35) $$

注意,我们包含了更高能量轨道,并获得了更灵活的试函数。我们让变分原理通过给出变分参数 $c_1, c_2, c_3, \dots$ 的相对大小来确定各项的相对重要性。就像原子计算一样,随着我们在方程 9.35 中包含越来越多的地面态能量计算将达到一个极限,这个极限就是 Hartree-Fock 极限。第八章讨论的用于 Hartree-Fock 自洽场计算原子性质程序可以修改用于计算分子性质。如果我们从像方程 9.35 中那样是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分子轨道开始,并通过自洽场方法确定系数,我们就得到了所谓的 SCF-LCAO-MO 波函数。这种方法Clemens Roothaan 于 20 世纪 50 年代芝加哥大学开发,通常称为 Hartree-Fock-Roothaan 方法。由于这些计算是使用大量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进行的,因此诸如 $\sigma_{2s}$ 和 $\pi_{2p}$ 之类的分子轨道命名失去了意义,更适合将分子轨道指定为第一个 $\sigma$ 轨道 ($1\sigma_g$)、第一个 $\sigma^*$ 轨道 ($1\sigma_u$)、第一个 $\pi$ 轨道 ($1\pi_u$) 等。 9.3 给出了不同双原子分子轨道命名法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分子轨道是通过计算从大量原子轨道线性组合中确定的,因此在研究文献中使用了 SCF-LCAO 命名法

9.19

HF 的分子轨道能级图。未显示的 1s 和 2s 轨道注意 $2p_{xF}$ 和 $2p_{yF}$ 轨道是非成键轨道

9.3 双原子分子轨道不同命名法对应关系

简单LCAO-MO SCF-LCAO-MO
$\sigma_{1s}$ $1\sigma_g$
$\sigma_{1s}^*$ $1\sigma_u$
$\sigma_{2s}$ $2\sigma_g$
$\sigma_{2s}^*$ $2\sigma_u$
$\pi_{2px}$ $1\pi_u$
$\pi_{2py}$ $1\pi_u$
$\sigma_{2p_z}$ $3\sigma_g$
$\pi_{2px}^*$ $1\pi_g$
$\pi_{2py}^*$ $1\pi_g$
$\sigma_{2p_z}^*$ $3\sigma_u$

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我们在 LCAO-MO 中只使用少量自洽地确定所有系数,我们可能无法达到或触及 Hartree-Fock 极限。因此,SCF-LCAO-MO 分子轨道不一定与 Hartree-Fock 轨道相同。只有当 SCF-LCAO-MO 分子轨道包含足够多的以达到 Hartree-Fock 极限时,它们才相同。

我们可以使用方程 9.35 来说明 SCF-LCAO-MO 计算Hartree-Fock 计算之间的区别。如果在方程 9.35 中 $c_2 = c_3 = 0$,并且只改变 $c_1$,我们就得到了 9-4 结果能量键长 9.4 的第一所示。如果我们允许 1s 轨道指数中的核电荷 Z 变化,则获得 9.4 的第二。现在考虑方程 9.35 给出的 LCAO-MO,其中原子轨道Slater 轨道方程 8.12):

$$ \psi_{nlm}(r, \theta, \phi) = \frac{(2\zeta)^{l+1/2}}{(2n!)^{1/2}} r^{n-1} e^{-\zeta r} Y_l^m (\theta, \phi) $$

如果将 $c_1, c_2$, 和 $c_3$ 作为变分参数,并将 $\zeta$ 取为 $Z/n$,如同氢原子轨道那样,则结合能为 $0.1321 E_h$,键长为 $1.40 a_0$( 9.4 的第三)。此外,如果在 1s、2s 和 2p 轨道中 Z 的独立变化,则结合能为 $0.1335 E_h$,键长为 $1.40 a_0$( 9.4 的第四)。这仍然未达到 Hartree-Fock 极限。如果在方程 9.35 中包含更多的(约九),最终将达到解离能为 $0.1336 E_h$,键长为 $1.40 a_0$ 的 Hartree-Fock 极限。已经计算了许多双原子分子Hartree-Fock 波函数 9.20 显示了 $\text{H}_2$ 到 $\text{F}_2$ 同核双原子分子总电子密度和单个分子轨道等高线图 9.20 也给出了 $\text{H}_2$ 到 $\text{F}_2$ 的基态构型

9.4 $\text{H}_2$ 收敛Hartree-Fock 极限示例

LCAO-MO 有效核电荷 总能量/$E_h$ 结合能/$E_h$ 键长/$a_0$
$1s_A + 1s_B$ 1.00 -1.0990 0.0990 1.61
$1s_A + 1s_B$ 1.197 -1.1282 0.1282 1.38
方程 9.35 1.231 -1.1321 0.1321 1.40
方程 9.35 Z(1s) = 1.378, Z(2s) = 1.176, Z(2p) = 1.820 -1.1335 0.1335 1.40
Hartree-Fock -1.1336 0.1336 1.40
实验 0.1642 1.41

9.5 显示了一些计算得出的各种双原子分子键长结果。与实验值吻合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将在第十详细讨论多原子分子Hartree-Fock 计算,届时我们将看到多原子分子也能取得类似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

9.5 各种双原子分子计算实验键长Hartree-Fock 计算使用 6-31G\ 基组(将在第 11 讨论)表示原子轨道*。

分子 计算键长/pm 实验键长/pm
$\text{H}_2$ 73.0 74.2
LiH 163.6 159.6
HF 91.1 91.7
NaH 191.4 188.7
HCl 126.6 127.5
LiCl 207.2 202.1
CO 111.4 112.8
$\text{N}_2$ 107.8 107.9
ClF 161.3 162.8
$\text{Li}_2$ 281.2 267.3
$\text{Na}_2$ 313.0 307.8
NaCl 239.7 236.1
$\text{Cl}_2$ 199.0 198.8
$\text{F}_2$ 134.5 141.2

9.20

$\text{H}_2$ 到 $\text{F}_2$ 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各种分子轨道和总电子密度等高线图

9-14. 分子电子态分子项符号指定

在 8-8 中,原子电子态原子项符号指定分子电子态也由项符号指定分子项符号原子项符号更容易推导。要确定分子项符号,我们首先计算轨道角动量 $M_L$ 的可能,它是占据分子轨道电子轨道角动量总和

$$ M_L = m_{l1} + m_{l2} + \dots \quad (9.36) $$

其中对于 $\sigma$ 轨道 $m_l = 0$,对于 $\pi$ 轨道 $m_l = \pm 1$,等等。(回想一下,$m_l$ 是轨道角动量在 z 上的投影单位为 $\hbar$。)不同的电子构型会产生不同的允许的 $M_L$ 。$|M_L|$ 的各种希腊字母大写字母关联如下:

| $|M_L|$ | 字母 | | :------ | :----- | | 0 | $\Sigma$ | | 1 | $\Pi$ | | 2 | $\Delta$ | | 3 | $\Phi$ |

确定 $M_L$ 后,我们再确定总自旋角动量 $M_S$ 的可能

$$ M_S = m_{s1} + m_{s2} + \dots \quad (9.37) $$

$M_S$ 的对应于分子自旋 S 沿键轴投影。对于 $S = 0$, $M_S = 0$;对于 $S = 1/2$, $M_S = \pm 1/2$;对于 $S = 1$, $M_S = \pm 1, 0$,等等。因此,就像原子一样,可以根据获得的 $M_S$ 确定总自旋 S。对于特定的一组 $M_L$ 和 S,分子项符号表示为

$$ ^{2S+1}|M_L| $$

上标 $2S + 1$ 是自旋多重度,表示对于特定的 S , $M_S$ 的数量。回想一下,如果 $2S + 1 = 1$,状态称为单重态;如果 $2S + 1 = 2$,称为双重态;如果 $2S + 1 = 3$,称为三重态;等等。从分子轨道电子构型确定分子项符号最好通过例子说明。

首先考虑 $\text{H}_2$ 分子。$\text{H}_2$ 的基态电子构型是 $(1\sigma_g)^2$,因此在被占据的 $\sigma_g$ 轨道中,每个电子的 $m_l = 0$。因此,

$$ M_L = 0 + 0 = 0 $$

两个电子自旋必须配对以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所以

$$ M_S = +\frac{1}{2} - \frac{1}{2} = 0 $$

由于 $M_S$ 等于 0,S 必须等于零。因此,$\text{H}_2$ 基态电子构型项符号是 $^1\Sigma$(单重 Sigma 态)。

例 9-7

确定 $\text{He}_2^+$ 和 $\text{He}_2$ 的项符号

解: $\text{He}_2^+$:基态电子构型为 $(1\sigma_g)^2 (1\sigma_u)^1$。我们需要考虑所有三个电子的 $m_l$ 和 $m_s$ 。可能的取值如下:

$$ \begin{array}{cc} m_{l1} = 0 & m_{s1} = +1/2 \ m_{l2} = 0 & m_{s2} = -1/2 \ m_{l3} = 0 & m_{s3} = \pm 1/2 \ M_L = 0 & M_S = \pm 1/2 \end{array} $$

$M_L = 0$ 表示我们有一个 $\Sigma$ 。$M_S = \pm 1/2$ 对应于 $S = 1/2$ 的两个投影,因此 $\text{He}_2^+$ 基态项符号是 $^2\Sigma$(双重 Sigma 态)。 $\text{He}_2$:基态电子构型为 $(1\sigma_g)^2(1\sigma_u)^2$。在这种情况下,$M_L = 0$ 且 $M_S = 0$。因此,$\text{He}_2$ 基态项符号是 $^1\Sigma$。

现在考虑 $\text{B}_2$。这个分子更复杂,说明了需要考虑的普遍情况。$\text{B}_2$ 的基态电子构型是 $(1\sigma_g)^2(1\sigma_u)^2(2\sigma_g)^2(2\sigma_u)^2(1\pi_u)^1(1\pi_u)^1$。由于 $\text{B}_2$ 的前四个分子轨道具有 $M_L = 0$ 和 $M_S = 0$,因此只需要考虑占据 $1\pi_u$ 轨道的两个电子。$1\pi_u$ 轨道双重简并的,根据洪特规则,这两个电子中的每一个占据自己的 $1\pi_u$ 轨道,因此可以有 $m_l = \pm 1$ 且 $m_s = \pm 1/2$。为了确定分子电子态项符号,我们使用与确定原子项符号相同的方法。对于电子构型 $(1\pi_u)^1(1\pi_u)^1$,允许的 $M_L$ 为 2、0 和 -2,而 $M_S$ 可以取 1、0 和 -1。现在我们构建一个表格,列出对应于 $M_L$ 和 $M_S$ 可能的所有可能的 $(m_{l1}, m_{s1})$ 和 $(m_{l2}, m_{s2})$ 组合

$M_L$ $M_S$ 1 0 -1
2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1^-$

在上述表格中,上标 $+$ 和 $-$ 分别用来表示自旋量子数 $m_s = +1/2$ 和 $m_s = -1/2$。每个条目中的数字是相应的 $m_l$ 量子数。例如,条目 $1^+, -1^+$ 对应于 $m_{l1} = 1, m_{s1} = 1/2$ 和 $m_{l2} = -1, m_{s2} = 1/2$,或 $M_L = m_{l1} + m_{l2} = 0$ 且 $M_S = m_{s1} + m_{s2} = 1$。并非所有条目都是允许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要求同一轨道中的两个电子不能具有相同的量子数集合;因此构型 $1^+,1^+$;$1^-,1^-$;$-1^+,-1^+$;以及 $-1^-, -1^-$ 不对应于允许的量子态,已被划掉。这留下以下 $(m_{l1}, m_{s1})$ 和 $(m_{l2}, m_{s2})$ 的组合,由此推导出允许的项符号

$M_L$ $M_S$ 1 0 -1
2 $1^+, 1^-$
0 $1^+, -1^+$ $1^+, -1^-$; $1^-, -1^+$ $1^-, -1^-$
-2 $-1^+, -1^-$

看中间一,我们有三个构型 $1^+, -1^+$;$1^+, -1^-$ (或 $1^-, -1^+$);以及 $1^-, -1^-$,它们对应于 $M_L = 0$ 和 $M_S = 1, 0, -1$,或者一个 $^3\Sigma$ 。这就剩下

$M_L$ $M_S$ 1 0 -1
2 $1^+, 1^-$
0 $1^-, -1^+$
-2 $-1^+, -1^-$

剩余中的两个 ($1^+,1^-$ 和 $-1^+,-1^-$) 对应于 $M_L = 2$ 和 -2 ($|M_L| = 2$) 且 $M_S = 0$,或者一个 $^1\Delta$ 。剩余的一 ($1^-, -1^+$) 对应于 $M_L = 0$ 且 $M_S = 0$,或者一个 $^1\Sigma$ 。我们发现 $\text{B}_2$ 有三个可能的分子态:$^1\Delta$、$^3\Sigma$ 和 $^1\Sigma$。由于洪特规则既适用于原子电子态也适用于分子电子态,具有最大自旋多重度将是 $\text{B}_2$ 的基态。因此,我们预测 $\text{B}_2$ 的基态是 $^3\Sigma$

例 9-8

确定 $\text{O}_2$ 和 $\text{O}_2^+$ 基态项符号

解: $\text{O}_2$ 分子具有基态电子构型 (见 9-5) $(1\sigma_g)^2(1\sigma_u)^2(2\sigma_g)^2(2\sigma_u)^2(3\sigma_g)^2(1\pi_u)⁴(1\pi_g)¹(1\pi_g)¹$。在确定分子项符号时,我们只需要考虑占据 $1\pi_g$ 轨道的两个电子。这与我们刚才对 $\text{B}_2$ 分子讨论相同。因此,我们知道根据洪特规则,$\text{O}_2$ 基态项符号是 $^3\Sigma$。

$\text{O}_2^+$ 的基态电子构型

$$ (1\sigma_g)^2(1\sigma_u)^2(2\sigma_g)^2(2\sigma_u)^2(3\sigma_g)^2(1\pi_u)⁴(1\pi_g)¹. $$

在确定项符号时,我们只需要考虑 $1\pi_g$ 轨道中的一个电子。一个电子在 $1\pi_g$ 轨道中允许的 $m_l$ 和 $m_s$ 是 $m_l = \pm 1$ 和 $m_s = \pm 1/2$。这些对应于 $|M_L| = 1$ 和 $M_S = 1/2$,或者项符号为 $^2\Pi$。

9-15. 分子项符号指定分子波函数对称性

项符号也用来表示分子波函数对称性。(我们将在第十二详细研究分子对称性性质。)对于同核双原子分子,通过位于两之间中点反演操作不会改变分子核构型。然而,对于分子波函数则不必如此。 9.3 总结了本章讨论的所有同核双原子轨道分子轨道对称性行为

由于分子电子波函数分子轨道乘积,同核双原子分子分子电子波函数对称性必须是 gerade ($g$) 或 ungerade ($u$)。考虑两个分子轨道乘积的最简单情况。如果两个轨道都是 gerade,则乘积是 gerade。如果两个轨道都是 ungerade,则乘积也是 gerade,因为两个奇函数乘积是偶函数。如果两个轨道具有相反的对称性,则乘积是 ungerade。结果对称性分子项符号右下角的 $g$ 或 $u$ 标记表示。例如,$\text{O}_2$ 的基态电子构型是 $(1\sigma_g)^2(1\sigma_u)^2(2\sigma_g)^2(2\sigma_u)^2(3\sigma_g)^2(1\pi_u)⁴(1\pi_g)¹(1\pi_g)¹$。像往常一样,我们可以忽略完全填满的轨道,只关注 $(1\pi_g)¹(1\pi_g)¹$。根据 9.3(或 9.11 和 9.12),$(1\pi_g)¹(1\pi_g)¹$ 的对称性是 $g \cdot g = g$,所以 $\text{O}_2$ 基态电子态分子项符号是 $^3\Sigma_g$。类似地,$\text{O}_2^+$ 的项符号是 $^2\Pi_g$。

例 9-9

确定 $\text{B}_2$ 基态电子构型项符号对称性标记 ($g$ 或 $u$)。

解: 基态电子构型

$$ (1\sigma_g)^2(1\sigma_u)^2(2\sigma_g)^2(2\sigma_u)^2(1\pi_u)¹(1\pi_u)¹, $$

对应的项符号是 $^3\Sigma$。我们可以忽略完全占据的轨道,因此由两个未配对电子占据的分子轨道对称性乘积是 $u \cdot u = g$,所以项符号是 $^3\Sigma_g$。

最后,$\Sigma$ 电子态 ($M_L = 0$) 用右侧上标 $+$ 或 $-$ 标记,以表示分子波函数在通过包含平面反射时的行为。由于 $\sigma$ 轨道是关于核间轴对称的,当它们通过包含两平面反射时,它们不会改变符号 9.21 显示,双重简并的 $\pi_u$ 轨道之一改变符号,另一个不改变。类似地,双重简并的 $\pi_g$ 轨道之一改变符号,另一个不改变(见 9.12)。利用这些观察,我们可以确定 $\Sigma$ 电子态是否标记为 $+$ 或 $-$ 上标

9.21

两个 $1\pi_u$ 轨道相对于包含两平面(我们任意选择为 y-z 平面)的行为。(见 9.12。)

例 9-10

确定 $\text{O}_2$ 基态的完整分子项符号

解: 根据 9-8,不带 $\pm$ 标记的 $\text{O}_2$ 分子项符号是 $^3\Sigma_g$。电子构型是 (填满轨道)$(1\pi_g)¹(1\pi_g)¹$,因此相对于通过 x-z 平面反射对称性是 $(+)(-) = (-)$。因此,$\text{O}_2$ 基态的完整分子项符号是 $^3\Sigma_g^-$。

例 9-11

确定 $\text{He}_2^+$ 基态电子构型符号标记 ($+$ 或 $-$)。

解: $\text{He}_2^+$ 的基态电子构型是 $(1\sigma_g)^2(1\sigma_u)¹$,对应的项符号是 $^2\Sigma_u$。由于 $1\sigma_g$ 和 $1\sigma_u$ 波函数在通过包含两平面反射时不改变,因此总分子轨道波函数也不改变。结果,$\text{He}_2^+$ 基态的完整项符号是 $^2\Sigma_u^+$。

9.6 列出了许多同核双原子分子基态项符号问题 9-30 涉及这些项符号确定

9.6 第一和第二同核双原子分子基态电子构型项符号

分子 电子构型 项符号
$\text{H}_2^+$ $(1\sigma_g)¹$ $^2\Sigma_g^+$
$\text{H}_2$ $(1\sigma_g)²$ $^1\Sigma_g^+$
$\text{He}_2^+$ $(1\sigma_g)²(1\sigma_u)¹$ $^2\Sigma_u^+$
$\text{He}_2$ $(1\sigma_g)²(1\sigma_u)²$ $^1\Sigma_g^+$
$\text{Li}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 $^1\Sigma_g^+$
$\text{Be}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2\sigma_u)²$ $^1\Sigma_g^+$
$\text{B}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2\sigma_u)²(1\pi_u)¹(1\pi_u)¹$ $^3\Sigma_g$
$\text{C}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2\sigma_u)²(1\pi_u)²(1\pi_u)²$ $^1\Sigma_g^+$
$\text{N}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2\sigma_u)²(1\pi_u)²(1\pi_u)²(3\sigma_g)²$ $^1\Sigma_g^+$
$\text{N}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2\sigma_u)²(1\pi_u)²(1\pi_u)²(3\sigma_g)¹$ $^2\Sigma_g^+$
$\text{O}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2\sigma_u)²(3\sigma_g)²(1\pi_u)⁴(1\pi_g)¹(1\pi_g)¹$ $^3\Sigma_g^-$
$\text{O}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2\sigma_u)²(3\sigma_g)²(1\pi_u)⁴(1\pi_g)¹$ $^2\Pi_g$
$\text{F}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2\sigma_u)²(3\sigma_g)²(1\pi_u)⁴(1\pi_g)²(1\pi_g)²$ $^1\Sigma_g^+$
$\text{Ne}_2$ $(1\sigma_g)²(1\sigma_u)²(2\sigma_g)²(2\sigma_u)²(3\sigma_g)²(1\pi_u)⁴(1\pi_g)⁴(3\sigma_u)²$ $^1\Sigma_g^+$

9-16. 大多数分子激发电子态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考虑了双原子分子基态电子态。在本中,我们将考虑分子氢的一些激发电子态。如 9-8 所述,$\text{H}_2$ 基态电子构型电子构型是 $(1\sigma_g)²$,其分子项符号是 $^1\Sigma_g^+$。第一个激发态电子构型是 $(1\sigma_g)¹ (1\sigma_u)¹$,如下所示,这产生项符号 $^1\Sigma_u^+$ 和 $^3\Sigma_u^+$。

例 9-12

证明电子构型 $(1\sigma_g)¹ (1\sigma_u)¹$ 产生项符号 $^1\Sigma_u^+$ 和 $^3\Sigma_u^+$。

解: 两个电子的 $m_l$ 都为 0,因此 $M_L = 0$。$m_{s1}$ 和 $m_{s2}$ 可能的取值分别是 $m_{s1} = \pm 1/2$ 和 $m_{s2} = \pm 1/2$,因此 $M_S = 1, 0, -1$。现在我们构建一个表格,列出对应于 $M_L$ 和 $M_S$ 可能的所有可能的 $(m_{l1}, m_{s1})$ 和 $(m_{l2}, m_{s2})$ 组合

$M_L$ $M_S$ 1 0 -1
0 $0^+,0^+$ $0^+,0^-$; $0^-,0^+$ $0^-,0^-$

看中间一,我们看到条目 $0^+,0^+$;$0^+,0^-$ (或 $0^-,0^+$) 和 $0^-,0^-$ 对应于 $M_L = 0$ 和 $M_S = 1, 0, -1$,或者一个 $^3\Sigma$ 。剩余的条目 $0^-,0^+$ (或 $0^+,0^-$) 对应于 $M_L = 0$ 且 $M_S = 0$,或者一个 $^1\Sigma$

乘积 $1\sigma_g \times 1\sigma_u$ 导致一个 $u$ ,因此我们有 $^3\Sigma_u$ 和 $^1\Sigma_u$。此外,$\sigma_g$ 和 $\sigma_u$ 轨道对于通过包含两平面反射都是对称的,因此完整的分子项符号是 $^3\Sigma_u^+$ 和 $^1\Sigma_u^+$。

根据洪特规则,$^3\Sigma_u^+$ 激发态能量低于 $^1\Sigma_u^+$ 激发态 9.22 显示了 $\text{H}_2$ 基态和两个激发电子态势能曲线

9.22

$\text{H}_2$ 基态和两个激发电子态核间势能曲线注意最低的两个曲线在很大距离处趋于 $-1.0 E_h$,表示两个孤立的基态氢原子。(氢原子基态能量是 $-E_h/2$。)所示的另一个激发态解离成一个基态氢原子和一个电子原子 2s 轨道中的激发氢原子

注意,对应于电子构型 $(1\sigma_g)¹ (1\sigma_u)¹$ 的三重态($^3\Sigma_u^+$ )总是排斥的。 9.22 中所示的第二个激发态对应于电子构型 $(1\sigma_g)¹(2\sigma_g)¹$,或项符号为 $^1\Sigma_g^+$。与基态 $\text{H}_2$ 分子一样,这个激发态键级为一。然而,由于 $2\sigma_g$ 轨道比 $1\sigma_g$ 轨道大,我们预测 $\text{H}_2$ 在这个激发态中的键长基态中长。实验测量证实了这一预测;在这个 $^1\Sigma_g^+$ 激发态中,键长基态长约 35%。

问题

9-1. 用原子单位表示氢分子哈密顿算符

9-2. 绘制乘积 $1s_A 1s_B$ 沿核间轴,取几个不同的 R

9-3. 重叠积分方程 9.10 以及在 $\text{H}_2$ 等双中心系统中出现的其他积分称为双中心积分双中心积分最容易通过使用称为椭球坐标系坐标系计算。在此坐标系 9.23)中,有两个固定,相距距离 R。 P 由三个坐标给出:

$$ \lambda = \frac{r_A + r_B}{R} $$

$$ \mu = \frac{r_A - r_B}{R} $$

以及 $\phi$,它是 $(r_A, r_B, R)$ 三角形绕焦轴旋转角度椭球坐标系中的微分体积元

$$ d\tau = \frac{R^3}{8} (\lambda^2 – \mu^2)d\lambda d\mu d\phi $$

9.23

椭球坐标系计算双中心积分(如重叠积分方程 9.10)的自然坐标系

给定上述 $\lambda$、$\mu$ 和 $\phi$ 的定义,证明

$$ 1 \leq \lambda < \infty $$

$$ -1 \leq \mu \leq 1 $$

$$ 0 \leq \phi \leq 2\pi $$

现在使用椭球坐标系计算重叠积分方程 9.10,

$$ S = \int dr 1s_A 1s_B $$

$$ = \frac{Z^3}{\pi} \int d\tau e^{-Zr_A} e^{-Zr_B} $$

9-4. 确定 $\psi_- = c_1(1s_A – 1s_B)$ 的归一化波函数

9-5. 对于 $\psi_- = (1s_A – 1s_B)$,重复 9-3 计算

9-6. 使用问题 9-3 的椭球坐标系推导 $\text{H}_2^+$ 简单分子轨道处理中 S、J 和 K 的解析表达式

9-7. 绘制方程 9.27 和 9.28 给出的 $\psi_+$ 和 $\psi_-$ 沿核间轴,取几个不同的 R

9-8. 证明

$$ H_{AA} = H_{BB} = -\frac{1}{2} + J $$

$$ H_{AB} = -\frac{S}{2} + K $$

在 $\text{H}_2^+$ 的简单分子轨道处理中。J 和 K 是由方程 9.23 和 9.24 给出的

9-9. 明确证明一个氢原子上的 s 轨道和另一个氢原子上的 $p_z$ 轨道重叠为零。使用 6.6 中给出的 2s 和 $2p_z$ 波函数设置重叠积分。将 z 设为核间轴提示:您无需计算任何积分,只需证明重叠积分可以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恰好相互抵消。

9-10. 证明 $\text{H}_2^+$ 反成键轨道 $\psi_-$ 的 $\Delta E_- = (J – K)/(1 – S)$。

9-11. 证明由方程 9.29 给出的 $\psi$ 是 $S_z = S_{z1} + S_{z2}$ 的本征函数,其本征值为 $S_z = 0$。

9-12. 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为什么 $\text{N}_2$ 的解离能大于 $\text{N}_2^+$,而 $\text{O}_2^+$ 的解离能大于 $\text{O}_2$。

9-13. 用分子轨道理论讨论 $\text{F}_2$ 和 $\text{F}_2^+$ 的键性质

9-14. 预测物种 $\text{N}_2$、$\text{N}_2^+$ 和 $\text{N}_2^-$ 的相对稳定性

9-15. 预测双原子 $\text{C}_2$ 及其负离子 $\text{C}_2^-$ 的相对键强度键长

9-16. 写出 $\text{Na}_2$ 到 $\text{Ar}_2$ 的基态分子轨道电子构型。您会预测一个稳定的 $\text{Mg}_2$ 分子吗?

9-17. 确定 $\text{NO}^+$ 和 NO 的基态电子构型比较这两个物种键级

9-18. 确定氰化物离子键级

9-19. 下给出了双原子分子 $\text{B}_2$ 到 $\text{F}_2$ 的力常数。这个顺序是否符合您的预期解释

$$ \begin{array}{cc} \text{双原子分子} & k/\text{N} \cdot \text{m}^{-1} \ \text{B}_2 & 350 \ \text{C}_2 & 930 \ \text{N}_2 & 2260 \ \text{O}_2 & 1140 \ \text{F}_2 & 450 \end{array} $$

9-20. 在 9-7 中,我们使用每个成键原子上的 $n = 2$ 原子轨道构建了同核双原子分子分子轨道。在本问题中,我们将考虑可以用 $n = 3$ 原子轨道构建的分子轨道。这些轨道对于描述第一行过渡金属的双原子分子很重要。再次选择 z 沿分子键方向。$3s_A \pm 3s_B$ 和 $3p_zA \pm 3p_zB$ 分子轨道命名是什么?$n = 3$ 壳层还包含一五个 3d 轨道。(3d 原子轨道形状 6.7。)已知具有两个包含核间轴节点平面分子轨道称为 $\delta$ 轨道,证明十个 $3d_A \pm 3d_B$ 分子轨道包含一个成键 $\sigma$ 轨道、一对成键 $\pi$ 轨道、一对成键 $\delta$ 轨道以及它们相应的反成键轨道

9-21. 确定第一行过渡金属同核双原子分子的最大键级(见问题 9-20)。

9-22. 9.19 绘制了 HF 分子轨道能量示意图。双原子 OH 自由基能级图与 HF 的有何不同?OH 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是什么?

9-23. 光电子能谱中常用的光源氦放电,产生波长为 58.4 nm 的光电子能谱仪测量分子吸收电离电子动能。使用此辐射源测量的最大电子结合能是多少?解释如何使用电离电子动能测量来确定分子占据分子轨道能量提示:回想第一章讨论光电效应

9-24. 根据 9.19,您发现 HF 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的 2p 原子轨道。从 HF 中这个非成键分子轨道电离一个电子测量电离能是 1550 kJ·mol⁻¹。然而,从氟原子中一个 2p 电子测量电离能是 1795 kJ·mol⁻¹。为什么氟原子中一个 2p 原子轨道电离能对于氟原子来说大于对于 HF 分子

9-25. 在本问题中,我们考虑异核双原子分子 CO。下列出了碳原子氧原子价原子轨道电子电离能

原子 价轨道 电离能/MJ·mol⁻¹
O 2s 3.116
2p 1.524
C 2s 1.872
2p 1.023

使用这些数据构建 CO 的分子轨道能级图。CO 分子轨道对称性命名是什么?CO 基态电子构型是什么?CO 的键级是多少?CO 是顺磁性还是抗磁性?这些问题答案与 CO (问题 9-25) 的答案相比如何?

9-26. 分子 BF 与 CO 是等电子体。然而,BF 的分子轨道与 CO 不同。与 CO 不同的是,的 2s 轨道之间的能量差如此之大,以至于的 2s 轨道上的 2p 轨道组合形成分子轨道上剩余的 2p 轨道上的两个 2p 轨道组合形成 $\pi$ 轨道上第三个 2p 轨道是非成键的。分子轨道能量顺序是 $\psi(2s_B + 2p_F) < \psi(2p_B - 2p_F) < \psi(2s_B - 2p_F) < \psi(2p_B + 2p_F) < \psi(2p_B)$。BF 分子轨道对称性命名是什么?BF 基态电子构型是什么?BF 的键级是多少?BF 是抗磁性还是顺磁性?这些最后两个问题答案与 CO (问题 9-25) 的答案相比如何?

9-27. $\text{O}_2$ 的光电子能谱显示了两个,分别为 52.398 MJ·mol⁻¹ 和 52.311 MJ·mol⁻¹,对应于 1s 电子电离解释这一观察

9-28. 从 HF 和 $\text{F}_2$ 中一个 1s 电子实验电离能分别是 66.981 和 67.217 MJ·mol⁻¹。解释为什么这些电离能是不同的,即使的 1s 电子不参与化学键

9-29. 证明在确定分子项符号时可以忽略填满轨道

9-30. 推导表 9.6 中给出的所有双原子分子基态项符号

9-31. 确定 $\text{O}_2$、$\text{N}_2$、$\text{O}_2^+$ 和 $\text{O}_2^-$ 的基态分子项符号

9-32. 氧分子激发电子构型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

$$ (1\pi_g)³ (3\sigma_u)¹ $$

确定具有此电子构型分子项符号

9-33. 确定 9.22 中所示的两个分离的氢原子能量值。确定解离极限能量差

9-34. 对于一位于直线上的点电荷 $Z_ie$,我们定义电荷分布偶极矩 ($\mu$) 为

$$ \mu = e \sum Z_i x_i $$

其中 e 是质子电荷,$x_i$ 是电荷 $Z_ie$ 到原点距离考虑分子 LiH。LiH 的分子轨道计算表明,这个双原子分子键长是 159 pm,锂原子上带净电荷 +0.76e,氢原子上带净电荷 -0.76e。首先,确定 LiH 分子质心位置。使用质心作为 x 上的原点,确定 LiH 分子偶极矩。您的实验值 $19.62 \times 10^{-30}$ C·m 相比如何?

9-35. 证明问题 9-34 中定义的偶极矩 $\mu$ 的与我们在 x 上取原点位置无关,只要分子的净电荷为零即可。将原点放在氢原子上,重新计算 LiH 的偶极矩,并将您的答案问题 9-34 中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9-36. 如果 LiH 的是纯离子键,其偶极矩值是多少?估计 LiH 的离子性程度。(见问题 9-34)。

9-37. 偶极矩实际上是一个矢量量,定义为

$$ \mu = \sum Z_i \mathbf{r}_i $$

其中 $\mathbf{r}_i$ 是从某个原点指向电荷 $Z_ie$ 的矢量。证明如果分子的净电荷为零,则 $\mu$ 与我们取原点位置无关。

9-38. HCl 的偶极矩是 $3.697 \times 10^{-30}$ C m。HCl 的键长是 127.5 pm。如果将 HCl 模拟为相距其键长的两个点电荷,那么 H 和 Cl 原子上的净电荷是多少?

9-39. 使用下中的数据计算氢卤化物氢原子卤原子上的分数电荷。您的发现卤素原子电负性顺序 F > Cl > Br > I 一致吗?

$$ \begin{array}{cc} R_e/\text{pm} & \mu/10^{-30} \text{ C} \cdot \text{m} \ \text{HF} & 91.7 & 6.37 \ \text{HCl} & 127.5 & 3.44 \ \text{HBr} & 141.4 & 2.64 \ \text{HI} & 160.9 & 1.40 \end{array} $$

9-40. 当我们构建双原子分子分子轨道时,我们只组合能量相同的轨道,因为我们说过只有能量相似的轨道才能很好地混合。这个问题旨在说明这个想法考虑两个原子轨道 $\chi_A$ 和 $\chi_B$。证明这些轨道线性组合导致久期行列式

$$ \begin{vmatrix} \alpha_A - E & \beta - ES \ \beta - ES & \alpha_B - E \end{vmatrix} = 0 $$

其中

$$ \alpha_A = \int \chi_A h^{eff} \chi_A d\tau $$

$$ \alpha_B = \int \chi_B h^{eff} \chi_B d\tau $$

$$ \beta = \int \chi_B h^{eff} \chi_A d\tau = \int \chi_A h^{eff} \chi_B d\tau $$

$$ S = \int \chi_A \chi_B d\tau $$

其中 $h^{eff}$ 是电子占据分子轨道 $\psi$ 的某个有效单电子哈密顿算符。证明此久期行列式展开后得到

$$ (1 – S^2) E^2 + [2\beta S - \alpha_A - \alpha_B]E + \alpha_A \alpha_B – \beta^2 = 0 $$

通常一个令人满意的第一近似是忽略 S。这样做后,证明

$$ E_\pm = \frac{\alpha_A + \alpha_B \pm [(\alpha_A - \alpha_B)^2 + 4\beta^2]^{1/2}}{2} $$

现在如果 $\chi_A$ 和 $\chi_B$ 具有相同的能量,证明 $\alpha_A = \alpha_B = \alpha$ 并且

$$ E_\pm = \alpha \pm \beta $$

得到一个比 $\alpha$ 低 $\beta$ 单位能级和一个比 $\alpha$ 高 $\beta$ 单位能级;也就是说,一个比孤立轨道能量稳定 $\beta$ 单位能级和一个更不稳定 $\beta$ 单位能级。现在研究 $\alpha_A \neq \alpha_B$ 的情况,比如 $\alpha_A > \alpha_B$。证明

$$ E_+ = \frac{\alpha_A + \alpha_B}{2} + \frac{\alpha_A - \alpha_B}{2} \left[ 1 + \frac{4\beta^2}{(\alpha_A - \alpha_B)^2} \right]^{1/2} $$

$$ E_- = \frac{\alpha_A + \alpha_B}{2} - \frac{\alpha_A - \alpha_B}{2} \left[ 1 + \frac{4\beta^2}{(\alpha_A - \alpha_B)^2} \right]^{1/2} $$

其中我们假设 $\beta^2 \ll (\alpha_A – \alpha_B)^2$ 并使用了展开式

$$ (1+x)^{1/2} = 1+\frac{x}{2} - \frac{x^2}{8} + \dots $$

证明

$$ E_+ = \alpha_A + \frac{\beta^2}{\alpha_A - \alpha_B} + \dots $$

$$ E_- = \alpha_B - \frac{\beta^2}{\alpha_A - \alpha_B} + \dots $$

9-41. 在 Born-Oppenheimer 近似中,我们假设由于核质量远大于电子电子可以几乎瞬时地适应任何核运动,因此在每个核间距离 R 处都有一个独特且明确定义的能量 E(R)。在同一近似下,E(R) 是核间势,因此也是核振动势场。因此,论证Born-Oppenheimer 近似下,力常数同位素替换无关。使用上述思想,并已知 $\text{H}_2$ 的解离能为 $D_0 = 432.1 \text{ kJ} \cdot \text{mol}^{-1}$,基频 $\nu$ 为 $1.319 \times 10^{14} \text{ s}^{-1}$,计算氘 $\text{D}_2$ 的 $D_e$ 和 $\nu$。请注意观察到的解离能由下式给出:

$$ D_0 = D_e - \frac{1}{2} h\nu $$

其中 $D_e$ 是 $R_e$ 处 E(R) 的

9-42. 在本问题中,我们使用以原子 A 为中心的球坐标系计算重叠积分方程 9.10)。要计算积分是(问题 9-3)

$$ S(R) = \frac{1}{\pi} \int_0^\infty dr_A \int_0^\pi d\theta \int_0^{2\pi} d\phi r_A^2 \sin\theta e^{-r_A} e^{-r_B} $$

$$ = \frac{1}{\pi} \int_0^\infty dr_A r_A^2 e^{-r_A} \int_0^\pi d\theta \sin\theta e^{-r_B} \int_0^{2\pi} d\phi $$

其中 $r_A, r_B$ 和 $\theta$ 如中所示。

为了计算上述积分,我们必须将 $r_B$ 用 $r_A, \theta$ 和 $\phi$ 表示。我们可以使用余弦定律做到这一点:

$$ r_B = (r_A^2 + R^2 - 2r_A R \cos\theta)^{1/2} $$

所以我们必须考虑的第一个积分

$$ I_\theta = \int_0^\pi e^{-(r_A^2 + R^2 - 2r_A R \cos\theta)^{1/2}} \sin \theta d\theta $$

令 $\cos \theta = x$,得到

$$ \int_{-1}^1 e^{-(r_A^2 + R^2 - 2r_A Rx)^{1/2}} dx $$

现在令 $u = (r_A^2 + R^2 – 2r_A Rx)^{1/2}$ 并证明

$$ dx = -\frac{u du}{r_A R} $$

证明积分变量 $u$ 的上下限分别为当 $x = -1$ 时 $u = r_A + R$,以及当 $x = 1$ 时 $u = |R - r_A|$。然后证明

$$ I_\theta = \frac{1}{r_A R} [e^{-(R-r_A)}(R+1-r_A) – e^{-(R+r_A)}(R+1+r_A)] \quad r_A < R $$

$$ = \frac{1}{r_A R} [e^{-(r_A-R)}(r_A-R+1) – e^{-(R+r_A)}(R+1+r_A)] \quad r_A > R $$

现在将此结果代入 S(R),得到

$$ S(R) = e^{-R} \left(1+R+\frac{R^2}{3}\right) $$

比较问题问题 9-3 的长度

9-43. 让我们使用问题 9-42 中开发的方法计算库仑积分 J,由方程 9.19 给出。令

$$ I = -\frac{1}{\pi} \int dr \frac{1s_A 1s_A}{r_B} = -\frac{1}{\pi} \int_0^\infty dr_A r_A^2 e^{-2r_A} \int_0^\pi d\theta \frac{\sin \theta}{(r_A^2 + R^2 - 2r_A R \cos \theta)^{1/2}} \int_0^{2\pi} d\phi $$

$$ = -\frac{1}{\pi} \int_0^\infty dr_A r_A^2 e^{-2r_A} \int_0^\pi d\theta \frac{2\pi \sin \theta}{(r_A^2 + R^2 - 2r_A R \cos \theta)^{1/2}} $$

使用问题 9-42 的方法,令 $\cos \theta = x$ 并令 $u = (r_A^2 + R^2 - 2r_A R x)^{1/2}$,证明

$$ I = \frac{2}{R} \int_0^\infty dr_A r_A e^{-2r_A} \int_{|R-r_A|}^{R+r_A} du = \frac{2}{R} \int_0^\infty dr_A r_A e^{-2r_A} [\mid R-r_A \mid - (R+r_A)] $$

$$ = e^{-2R} \left(1+\frac{1}{R}\right) - \frac{1}{R} $$

并证明库仑积分 J 由下式给出:

$$ J = e^{-2R} \left(1+\frac{1}{R}\right) $$

提示:您需要使用积分

$$ \int xe^{ax} dx = e^{ax} \left(\frac{x}{a} - \frac{1}{a^2}\right) $$

$$ \int x^2 e^{ax} dx = e^{ax} \left(\frac{x^2}{a} - \frac{2x}{a^2} + \frac{2}{a^3}\right) $$

莱纳斯·鲍林 于 1901 2 28 出生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并于 1994 年逝世。他于 1925 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关于有机化合物的 X 射线晶体学晶体结构。在慕尼黑大学学习一后,他加入了加州理工学院教职,并在那里工作了近 40 鲍林量子力学化学应用领域先驱。他的著作化学键本质》(1939) 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化学教科书之一。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他对生物分子产生了兴趣,并发展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理论,这项工作导致阐明镰状细胞贫血是由血红蛋白结构缺陷引起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他提出了 alpha 螺旋作为蛋白质的基本结构鲍林因其“对化学键性质及其应用于复杂结构阐明研究”于 1954 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在 20 世纪 50 年代鲍林站在反对核试验斗争的最前沿,并因此于 1963 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从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直到他逝世,他一直深陷于提倡使用维生素 C 作为预防普通感冒癌症等严重疾病争议中。